“科里科气”的研学游,你参加了吗?
发布时间2024.07.31
日前,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联合主办的2024“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圆满结束。多位院士、专家参与授课,多个科研院所、实验室、创新型企业成为第二课堂,科教协同提升参训教师的综合科学素养与创新教育能力。其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班的合肥主会场上,60余位来自安徽省、上海市、浙江省等地的高中教师代表参访科大讯飞,深入了解认知大模型在教育中的应用。
近年来,国家对科学教育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校内外关于开展科学教育的推动力度空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科技馆、高新企业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同盟军”……数字时代,如何用技术赋能中小学科学教育,科大讯飞带来了新的解答。
科普与教育“同频共振”
今年暑假,“研学热”持续升温,研学主题从自然、历史延伸到了科技、制造等领域,相关行业的“大厂研学”备受家长和学生青睐。
7月,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展厅迎来了一批“小小AI体验官”,他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了解科大讯飞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与最新升级的讯飞星火大模型V4.0现场过招,逐一打卡AI黑科技。活动还设有AI魔法工坊体验课和科普讲座环节,孩子们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与语音技术相关的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研究、探索的快乐和价值。
科大讯飞自2023年1月正式推出AI研学以来,备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吸引了近65000名中小学生参与。作为科普主题的研学旅行,既能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为了进一步拓宽校外科学教育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课程与活动,今年,科大讯飞再度携手中国科学技术馆,启动“AI星球奇遇记”2024全国巡展行动。围绕“AI星球奇遇记”的故事主线,学生可以通过在“未来星球”“机器人星球”“嗨酷星球”“知识星球”中的探险,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同时,流动科普展还将组织开展“追星就追科学家”系列馆校结合活动,重点联合地方科普场馆走进中小学校园,举办科学表演、科普剧、科普讲座等,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助力。
让创新始于动手实践
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也是科学教育的核心阵地。高校、企业、科普机构等单位做科学教育工作,并不是越俎代庖地替代老师和学校,而是为其提供学科前沿理论和实验实践条件,协助教师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融入课堂。
从目前各地的开展情况来看,“实验”仍是科学教育中的短板。受制于软硬件条件及应试思维等因素,“黑板上画实验”“卷子上考实验”的情况并不鲜见。
而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则能够为实验教学的开展带来新可能。以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为例,在帮助学生学习智能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应用场景时,教师可以利用科大讯飞提供的信息科技实验箱教具开展《智慧校园农场》等虚实融合实验。学生通过传感器检测真实场景下的环境温度、土壤湿度、光照等数值,并根据这些数值对蔬菜种植环境进行控制管理,将科学原理数据化、可视化,便于更好地理解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密切关系。
另外,还有很多科学现象无法在现实中演示,也难以用言语准确描述,这时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操作,模拟常规课堂无法实现的真实情境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建模思维、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实现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的同步提升。
用技术守护孩子好奇心
面对充满未知的世界,孩子们通过科学教育探索“十万个为什么”,获取进入科学世界的金钥匙。一方面,科学课程中生动的实验、有趣的活动和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能够引导孩子们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这种对科学的好奇和追求也将成为孩子们探索未知规律、进行科学创造的源动力。
科学课堂上,老师们时常面临着学生各类超纲的奇思妙问。在教师知识储备有限、学生好奇无限的场景下,该如何回应每一次提问,鼓励孩子多思、多问?2023年10月24日,在讯飞星火大模型的基础上,科大讯飞发布科普大模型。科普大模型基于科普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优质内容资源构建,应用到中小学课堂上,打通科学教育普及的最后一公里。利用大模型的海量科普知识和问题准确理解能力,虚拟辅教产品“奇思妙问”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开展规模化应用,通过跟踪安徽、浙江、广东、山东等省份的1200多次授课数据显示,学生互动参与率从25%提升到77%,主动举手提问率从16%提升到73%,延伸问题解答率从25%提升到96%。(数据来源于实际应用监测)
科学的种子能不能茁壮成长,关键看有没有悉心呵护、持续培养。未来,科大讯飞将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在科学教育的深度应用,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让更多孩子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