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峰应邀参加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并作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3.06.21





6月20日,由教育部举办的“2023年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议”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受邀参加,并作为唯一企业代表作《AI赋能 数智融合——人工智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同时,会上宣布成立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刘庆峰受聘为“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时代在变,教育的本质没有变。”刘庆峰表示,正如总书记强调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而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如减负增效、五育并举、创新型人才培养等众多挑战。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将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无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集体学习的相关论述,都强调要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而建构更加公平、更有质量、适合人人的教育。


人工智能持续突破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依托AI技术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3个关键点:能对信息做采集,能对学情做分析,能对学习做推荐。

基于多语种语音识别、图文识别以及常识推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核心技术,能够实现多角度学习数据采集;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可以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给出最恰当的学习路径。而以上核心技术,科大讯飞连续多年占据国际榜首。以知识图谱技术为例,2022年,在世界顶级人工智能挑战赛OGB(Open Graph Benchmark)知识图谱榜单中获第一名。此外,常识推理、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超越人类。这些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为更深层次的数字教育提供可能。

人工智能助力减负增效成效显著

在日常教学场景中,不仅能对理科进行精准化学情分析和智能化学习推荐,对于文科诸如作文也能通过智能批改针对字词句及语言表达等给予评价和意见。这些成果都已经得到规模化应用。

基础教育大数据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专项研究课题通过对95所深度合作学校、735个班级、35740名学生调研结果显示:单知识点练习量降低50%,作业时间减少32%,课外活动时间增加50%,学习焦虑下降,学习兴趣获得提升。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教育规模化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升学业能力的同时,持续助力五育并举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减负增效提升学业能力,也可以助力实现五育并举。

比如,智慧体育,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可以支持田径、体能等20多项运动结果精准判断,更关键的是过程性数据的自动分析,可以为孩子的体育训练提供指导,从而提升体测优秀率,提高运动兴趣。

在心理健康领域,对抑郁症和心理情况的全量排查,以及专业心理教师不足等问题,人工智能都可以提供助力。科大讯飞“智医助理”早在2017年就已经通过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此外还与北京安定医院合作开展AI多模态抑郁症筛查。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智慧心育解决方案,涵盖学业焦虑、人际关系、校园欺凌、亲子关系等典型压力场景,助力精准化主动干预和拟人化互动减压。

认知大模型将深度赋能因材施教和五育并举


当前,伴随认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阶跃和快速进化,人工智能在全球掀起全新热潮。此次通用人工智能从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及数学能力、代码能力和多模态能力这7个维度,带来信息分发获取、内容生产、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的革命。这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模型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常规专业性工作将越来越多地被取代,灵感和创意将愈发重要。

依托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科大讯飞于5月6日发布了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6月9日升级到1.5版本,其中数学能力和中文文本生成超过ChatGPT,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

5月20日全国科技周期间,星火大模型被遴选为唯一的认知大模型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进行演示,得到领导们的高度评价。

基于自主可控的技术和硬件集成,以及科大讯飞近20年深耕教育领域积累的经验,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将深度赋能因材施教和五育并举。

在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与教育垂直场景的深度融合下,精准教学、学情分析、个性化学习、测评与评价等方面都将带来新的体验,比如在教师备授课、作文批阅,以及学生语言学习、心理健康监测等常见场景;在高考语文作文、数学、英语等主客观题的作答测试中,星火也有不俗的表现。未来,科大讯飞将持续聚焦技术突破和教与学场景应用,加快星火认知大模型的智慧涌现,助力更深层次的数字教育。

最后,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刘庆峰表示,“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想象力、创造力、同理心”。

为助力发掘和培养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军人才,6月9日,科大讯飞发布了讯飞高校AI星火营,首批合作23所全国重点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指导通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创新应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

未来不是属于AI,而是属于掌握AI的新人类。我们相信人工智能必将因解决人类刚需而载入史册,而教育需要培养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的新人类,期待携手共进。


编| 李惠慧

责编|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