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第六届智能教育论坛给出回答
发布时间2024.10.09
9月28日,光明日报客户端发表文章,对第六届智能教育论坛暨第二届全国教育技术学科青年学者论坛进行报道,介绍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动态。以下为报道全文。
近日,第六届智能教育论坛暨第二届全国教育技术学科青年学者论坛在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探讨如何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分享了他们在智能教学系统开发、智慧课堂实践、智慧教育探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指出,人工智能对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统筹兼顾安全与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场景,强化师生数字素养培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协同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技术创新和实践运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在致辞中提到,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工作者,要提供最务实、最符合中国教育实践、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教育数字化解决方案。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教育技术领域的同仁要敏感且深刻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智慧形态,人工智能将使教学从工业化时代的以人为主的教学,向数字时代的人机协同教学方式转型,这预示着人类的文明将进入人机协同的新范式。
科大讯飞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致辞时介绍,科大讯飞在国内推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规模化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让教师能在课堂上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精准教学;识别学生个性需求,进行科学的动态学习路径规划和适配资源推荐。目前已经在70多个地区实施了此类项目。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在报告中深入讨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多个关键议题,倡导构建以智能学习中心为基本单元的未来学校,建议发展教育资源供给社会化,提出重构教师角色、优化教学组织等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认为,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会重新评估人类所需要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重塑知识观,知识不再仅仅是作为成品进入教育领域,而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输出。教育不再局限于对历史经验的传递,更多的应该是在互动当中的知识创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熊璋认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在智能到治理、智能到质量和智能到秩序三个层次展开。打造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新生态,应关注教育信创、全域数字孪生、全程人工智能赋能、强化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以及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等关键要素。
科大讯飞副总裁丁鹏在报告中介绍了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并表示科大讯飞希望与各位专家、知名高校密切合作,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4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论坛上正式发布。同时,论坛现场还对2024智能教育论坛和蓝皮书优秀案例进行了表彰。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环节中,多位专家共同围绕“大模型时代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论坛还设置了三个平行论坛,分别是“第二届全国教育技术学科青年学者论坛”“GenAI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主题论坛”“第二届智能教育博士论坛”。
本届论坛由西北师范大学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