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浣东初级中学用项目式学习点亮人工智能课堂

发布时间2025.09.03

在诸暨市浣东初级中学,信息科技教研组组长方卡丽老师是一位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自学校于2023年开设人工智能常规课程以来,方老师一直探索将人工智能课堂真正变为学生触摸未来、激发潜能的实验场,通过一次次鲜活的教学设计,助力学生在探索与创造中获得成长。


图片

从抽象知识到可感实践

让AI“活”起来


人工智能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显得抽象而遥远。为帮助学生跨越理解障碍,方卡丽老师巧妙借助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的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及配套实验设备,将复杂概念转化为可视化操作过程。她强调:“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人工智能才会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


在日常教学中,方老师常常以项目为驱动。例如,在学习“机器学习”相关知识时,设计了“智能垃圾分类器”项目。学生们首先在平台上进行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体验算法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垃圾。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模型导入开源硬件套件,连接传感器和主控板,亲手制作出能够自动识别并分类垃圾的“智能垃圾桶”。


这一过程从虚拟仿真走向实物创造,涵盖数据处理、算法验证、硬件部署等完整环节。学生不仅理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更在尝试与调试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课堂上,孩子们为每一次识别成功而欢呼,也在不断失败与优化中学会了坚持与合作。



图片

教师引领

用AI创新教育点亮学生创造力


方卡丽老师深知,仅有课堂上的探索还不足以完全激发学生潜能,学生需要更广阔的实践机会去验证和完善创意。因此,将日常项目式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课堂作品不断打磨和优化。


在其指导下,学生团队对课堂上的“智能垃圾桶”项目进行了升级:在原有垃圾识别和分类功能基础上,增加语音提示系统,让使用者可通过语音获取垃圾分类信息;同时增设LED状态指示灯,直观显示识别结果;在算法上,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调整数据训练与模型参数,进一步提升识别准确率。整个升级过程涵盖从软件模型优化到硬件实际部署的完整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一系列操作和优化,学生不仅理解人工智能模型和硬件应用的完整流程,也在实际动手和团队协作中提升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探索不再停留于理论,学生的创意通过不断实践得以实现,形成“在做中学、在学中创”的教学生态,充分体现以实践促学、以项目促创的教育理念。



图片

从课堂到成长

人工智能教育的持续探索


在人工智能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方卡丽老师始终亲力亲为,不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完成项目,更通过持续观察、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其引领下,学生们逐步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能,同时培养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真正将技术学习转化为创造力和思维力的提升。


方老师的课程实践也形成示范效应。课例被评为国家级“典型课例”,并在跨校、跨区教研展示中分享经验,为其他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供可借鉴的路径。正是这种持续探索与实践,使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成为浣东初中的特色课程,更成为推动区域教育创新的重要力量,激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在科技探索中开拓视野、勇于创新,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力与实践力的未来人才。




*文中数据源于实际应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