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郎溪:乡村教育“智慧”转型

发布时间2023.08.30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重要阵地。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城乡学生共享高质量教育,2016年,郎溪县启动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项目试点工作,到2022年,依托宣城市“智慧学校达标提升项目”,实现了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全覆盖。




梅渚镇地处皖东南边陲,距郎溪县城16公里,而定埠村则位于梅渚镇西北面,距梅渚集镇约5公里。过去的几十年间,对于当地人来说,“走出去”是谋求发展前景的主要渠道。


在城镇化进程的裹挟下,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周边更发达的城市,乡村校发展陷入困境。郎溪县梅渚镇定埠中心学校自不例外。近年来,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守望与变革在这方土地上相融相契、生生不息,共同勾勒出乡村教育的未来。


守望,不降低教育质量


要了解学校其过往,就不得不提到校长蒋志平。1988年毕业后入校从教,他与定埠中心学校一起经历了35载春秋。


砖瓦房、泥巴路是他记忆中学校最初的模样,“有些屋子的窗户甚至没有安装玻璃,冬天冷了,就拿白色塑料布遮住”。没有标准化的操场,更没有体育器材,但孩子们会自创一些游戏小道具,器材虽然简陋,但玩得却非常开心。


随着教育民生工程的开展,几十年过去,定埠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亮的课堂、整洁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看到,这所乡村学校的环境和城里学校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更好。



“学校再漂亮,教师再努力,眼瞅着学生少了,心里也不是个滋味。”令蒋志平感到痛心的是,这么多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处在前列,但生源却比过去少了四分之三。面对这一现实情况,他在忧虑后,将重心放在了如何给留下来的学生更好的教育。



2022年,智慧课堂在定埠中心学校铺开,覆盖三年级至九年级。事实上,在2016年去上海交流学习时,蒋志平便看到了相关应用,羡慕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城乡教育间的差距。6年后,学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智慧课堂,这一刻他感到无比激动。


金江新是初中部的生物老师,同时兼任学校的信息管理员,今年49岁的他对于智慧课堂的使用颇有心得。例如,在讲解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关系时,将互动视频穿插在课件中,直观地展现韭菜与韭黄的区别,既增添课堂趣味,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此外,通过平板布置随堂测评等学习任务,还可以即时查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性进行辅导。“以前上课,只能凭着经验来进行侧重,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情我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孩子们对新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最喜欢的就是投票、抢答等功能。“很多学生,以前不爱讲话,现在课上回答问题都积极了。”


在信息化的助力下,定埠中心学校的学生也能脚下有路、眼前有光,金江新是实实在在的高兴。


变革,关注师生全面成长


得益于政策支持,这几年,学校迎来了25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蒋志平说:“他们的到来,从教育观念、知识层次、教育技能上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全新活力,非常受学生欢迎。”


乡村校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师资专业能力提升尤为重要。县里的培训蒋志平一次不落,怕有遗漏,就在本子上记下智慧课堂每一个功能的应用和适用场景,回到学校后再细心揣摩,教授给其他老师。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使用智能技术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热情,学校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智慧课堂公开课、校内比赛等活动,设定奖励体系,通过教代会表决将智慧课堂的使用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


数学老师易震月今年28岁,在定埠中心学校已经执教三年,从村小走出去的她在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考入这所学校。与小时候相比,乡村学校的环境日新月异,而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阻断贫困的期盼却从未改变,“从学生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乡村的孩子非常淳朴,也很有活力,让我更加坚定要留在这里。”


同为数学老师的王学平今年58岁,有着近40年从教经历的他见证了乡村教育的演进与变迁,“适应”是与其交谈中频频出现的词,也是他正在做的事。虽临近退休,王学平仍坚持学习新技术、新手段,“至少不能落后于年轻人”,这一精神时刻也鼓舞着像易震月这样的年轻老师。



目前,定埠中心学校共有11位50岁以上的老教师,当智慧课堂走进校园,考虑到年轻教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信息化素养更高,学校决定改变“青蓝工程”的结对方式”。这一次,年轻教师成了老教师的“师父”,指导他们用好手中的平板。


一股新风、一点变化和一些希望已然出现,对于乡村教育的未来,坚守在这里的老师们抱有更多期待。



文| 召南

责编|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