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聂小林:AI与教育不是两场独角戏,而是双向赋能与激发
发布时间2025.05.16
5月14日-1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旨在回应联合国关于全球教育变革有关倡议,呼吁共同推进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与变革。
同期,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平行会议上,科大讯飞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就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范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分享。他强调,“AI与教育不是两场独角戏,而是双向赋能与激发。AI将拥有全世界的知识,但永远不会替代老师。未来不属于AI,而属于掌握AI的新人类。”
图片来源: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会务组
以下为聂小林主要分享内容。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范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教育界朋友们,下午好!
作为中国一家在教育领域深耕的人工智能企业,有幸在此分享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范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的先贤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1984年,布鲁姆指出“掌握式教学”+一对一辅导能够带来更大的学习收益。但如何在传统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大规模实现个性化教学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探索出过程性学情采集-智能评价-学习路径规划-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的规模化“因材施教”技术支持路线。
基于以上技术路线,自2019年起,我们在中国80多个地区,与教育管理者和一线师生共同推进“因材施教”实践探索,助力教师提升精准教学能力,惠及千万师生。
以武汉市为例,经开区第一初级中学在因材施教技术支持下,创新构建了“伴生课堂”智慧教学模式。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自主预习、小组讨论、探究解决”上,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为主动构建者,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支持者。
2021年起,武汉经开区推进智慧教育规模化应用,至今已覆盖全区3千余名教师和4万余名学生。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测评显示,52.34%的教师反馈作业/试卷批阅效率提升;89.36%的教师表示备课效率有明显提升;75.89%的教师认为课堂互动效率显著增强。
再看位于中部的科技之城——合肥市。合肥四十八中学打造“英语智慧五步小练模式”,教师通过实时学情反馈,实现精准讲练。试点班级学生英语学习与对照班级水平相比提升19%。课外场景,合肥第四十五中学构建了“一习二练三学四强化”的自主学习模式,2024年暑假期间学生通过精准练习和知识图谱实现个性化提升。
2023年起,合肥市推进智能终端应用大规模覆盖,助力规模化“因材施教”。惠及3.3万余名教师、44万余名学生,教师数字化教学参与度达到92%。合肥的《智慧课堂引领教学发展新形态》实践案例,入选中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典型案例。
当前基于“强化学习+慢思考”的深度推理大模型技术正在推动新一轮技术阶跃,其在复杂教育场景的语义理解精度、学科逻辑严谨性及生成内容的可解释性方面取得的突破,将极大推高其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天花板。
2024年我们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率先以高中数学学科为示范,采取研用结合共创的模式,开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中小学智能教师示范应用研究。通过“知识与智能双轮驱动、人师与机师双向赋能”技术路线,构建基于思维链-问题链的数学智能教师助手。
借助数学智能教师助手,人机共创基于“问题解决”的问题链及教学设计,支持智能创编教学课件及多模态教学素材。目前已有20万余教师开展基于问题链教学实践,突破问题教学法的规模化困境。
中国小学科学教育合格教师短缺现象普遍。31个省份的大规模调研结果表明,科学教育任课教师理工科背景占比仅为27.5%,兼任教师超过七成,乡村与发达地区师资在专业素养、数量分布上鸿沟显著。如何薄弱地区教师学会像优秀教师一样教学?
在中国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支持下,我们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智能导师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两项创新:一是教育行业首个“知识-能力-行为”贯通的三维立体动态自演化知识图谱。二是教学思维链驱动的科学教育大模型,将优秀科学教师的教学设计逻辑与隐性教学经验转化为可视化思维路径。
将上述成果应用至专家磨课与学生自主探究场景。辅助一线教师高效优化教学设计的同时,通过第一视角呈现专家思维路径,引导教师像教育专家一样教学。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AI与教育不是两场独角戏,而是双向赋能与激发。AI将拥有全世界的知识,但永远不会替代老师。未来不属于AI,而属于掌握AI的新人类。
谢谢大家。
*文中部分数据源于实际应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