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协同育人遇评价困境?新教育工作坊上,五育学生评价给出温暖答案
发布时间2025.07.21

2024年,教育部公布了97个县(区、市)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并召开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指明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的方向,校家社协同育人被赋予重要的意义。
但协同育人的美好愿景,在评价环节会有现实困境。面向学校,教师评价多负担重,评价角度不全面,家校沟通效率低;面向家庭,不理解学校评价是什么、盲目报班怕掉队但又不了解孩子的情况;对孩子的关注偏离,找不到亲子话题。评价的负担、视角的局限、数据的割裂,正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的较大阻碍。
基于此,在工作坊研讨会议上,科大讯飞的五育学生评价解决方案以“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路,构建了新型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方向。
破解教师之困:让评价回归育人本质
面对教师深陷评价事务的普遍困境,讯飞的探索直指核心——用AI卸下非教学负担,释放育人能量。教师们无需再为记录学生表现、挑选奖章、撰写评语耗费大量精力。课堂上,一句简单的自然语音指令(如“表扬一年级一班积极讨论”),AI助手便能精准理解意图,瞬间完成正向反馈的记录与传递,课堂效率显著提升。期末评语也不再是“千人一面”或熬夜赶工,基于对学生日常行为、活动参与、课堂表现的持续观察,AI能辅助生成既客观反映成长轨迹又饱含鼓励期望的个性化评语。在艺术、劳动等以往难以标准化评价的领域,AI也能展现了独特的理解力。“它能‘读懂’一幅儿童画中的色彩情感,‘看见’一个泥塑作品背后的专注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及时、专业的正向反馈,AI能和教师进行互补。”讯飞学生素质评价教研专家尹乐说。

弥合家校鸿沟:让成长全景实时共享
如何让忙于工作的家长不再缺席孩子的成长瞬间?讯飞的实践也有温暖的一面。通过智能化的连接,打破家与校的壁垒,一方面,孩子在校园里的每一次精彩发言、每一份用心完成的手工作品,都能以“高光时刻”的形式,通过“拾光小巢-AI趣味亲子空间”即时、精准地触达家长,为家长和孩子打造丰富、趣味、智能的亲子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表现、在家庭中的劳动实践、在社区的志愿服务记录,也能自动生成五育成长的数字画像,汇编成个性化的成长手册,获得孩子发展的“全景视角”,真正实现家校社之间温暖无间的“共育在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融通数据孤岛:构建以评促育的生态闭环
评价的价值,最终要落脚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学生个体到班级、学校的多层次五育发展画像,为教师优化教学、学校设计活动、区域配置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学生获得的每一次积极评价、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能转化为可视化的成长激励,通过心愿兑换柜实现激励和育人双闭环,提升学生的参与动机。工作坊现场专家提到:“讯飞的方案让评价数据流动起来了,能驱动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
在广东东莞茶山镇第三小学的实践中,这种融合评价有效带动了家长参与率的大幅提升,家校共育的桥梁更加坚实;在江苏南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基于学生发展阶段的进阶式评价体系,如同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搭建起精准的成长“阶梯”,成长目标在连贯性中稳步实现。
目前,讯飞五育学生评价解决方案已经率先在全国25个评价改革省份、30+区域、1500+学校落地,致力于通过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果你也对讯飞的五育学生评价解决方案感兴趣,欢迎扫码添加企微,了解更多信息。

编|周小燕
责编|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