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高中数学错因标签体系通过鉴定,AI赋能精准教学迈入新阶段
发布时间2025.10.19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等国家政策的逐步落实,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正不断深入,智能评测与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作业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作业批改长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教师批改工作量较大,诊断大多停留在判断对错的层面,较难深入分析错误背后的认知原因;学生由于缺乏具体有效的反馈,容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订正困境。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在错因诊断方面,尚缺乏一套统一、科学且易于推广的分析体系。
在此背景下,10月15日,“高中数学错因标签体系建设及应用成果专家评审鉴定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会议邀请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曹一鸣教授、原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梁贯成教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王小明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实验学校王宏校长、江苏省南通市高中数学教研员祝维男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张舒、郭萌老师等专家组成评审组。科大讯飞副总裁丁鹏、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士进等项目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专家组听取了成果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与质询,对成果给予了积极评价。这一进展,标志着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正从表层辅助逐步走向深层的认知诊断。


精准响应国家战略,破解教学核心难题
本次研究成果着眼于国家战略与教学实际需求,致力于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该体系围绕“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及“双减”政策的要求,首创错因标签体系,将日常教学数据转化为可用于分析与干预的“错因”维度,为优化教学流程、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数据参考,与国家以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相契合。
专家组组长曹一鸣教授表示:“这项成果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星火大模型的技术能力,系统构建了错因标签体系,意义深远。体系能够有效识别错误并完成对复杂认知任务的评价,技术表现稳定,目前已在千余所学校日常使用,师生反馈较好,说明其能够融入实际教学流程,有助于减轻师生负担、提升教学效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构建科学错因体系,实证应用成效显著
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本次评审关注的重点。项目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不仅关注答案的对错,更注重追溯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节点与能力短板。在理论研究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项目团队检索分析了大量学术文献,覆盖全国200所学校、3000名教师,分析了20万名学生、300万份作答数据,构建起“知识掌握、思维能力、习惯培养”三大维度、四个层级、4000余标签的体系,为国内首创的规模化数学错因标签库。
实际应用数据也反映了该体系的效果:根据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评,其机器批改准确率达到97%,错因诊断人机对比一致率为96%。同时,在全国507所高中、2047位教师参与的试点中,分步骤批改与错因诊断功能获得了教师95%的满意度,学生满意度为97%,显示出在实际教学中的价值。

创新教学服务模式,驱动教育深层变革
错因标签体系已成功赋能具体的智能教育硬件产品——星火智能批阅机。该设备集成了经过海量错因数据训练的星火大模型能力,实现了试卷的快速扫描识别、分步骤批改与错因定位、数据分析以及原卷留痕打印一体化操作。这种“桌面级”的解决方案,有效满足了日常作业、周测、月考等多种教学场景下,师生对于快速反馈、精准诊断和减负增效的迫切需求。

目前,星火智能批阅机已在全国1000余所学校实现常态化使用,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实践案例。其中,浙江诸暨作业改革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杭州滨江、温州龙湾、无锡江阴等地也全面推进作业数字化改革,成为全国标杆。

经严格评审,专家组一致认定,“本项目研究成果意义重大,是国内基于大模型的错因标签体系,具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优势;紧扣政策导向,符合新课标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专家组建议加速该成果在全国范围的全面推广应用,促进人机协同与教师专业发展,以形成更广泛的示范效应。此项成果的深远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批改工具的升级,更是教学模式的革新。它通过沉淀的“错因大数据”,为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教学策略优化及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推动了从“千人一面”到“因材施教”的结构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