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人工智能“破局”之路
发布时间2024.12.30
走进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的课堂,何玉玲老师正在利用手中的智能终端,为学生们展示如何画好一个圆,在一个个设问中让学生不断观察、不断完善,进一步理解圆心、半径和圆的关系,通过发散思维,学会用直尺画圆的方法,实现生本课堂。
这是太湖实验小学的教学日常。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2022年,无锡经开区落地“因材施教”项目,作为项目领航校,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结合学校自身特色,打造数字化转型实践新模式,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打开一扇窗,让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
在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生源近九成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相比地处城市核心区域、聚集精英的名校来说,资源优势相对较弱。
重重困境下,学校选择“另辟蹊径”,将舞蹈、网球等作为突破口,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发展之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我们一直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学校里有些孩子之前从来没接触过网球、人工智能编程课,但是在学校上课时,第一次接触就上手特别快,非常熟练。”学校副书记吴逸说,由于条件限制,可能有些孩子在家中接触不到这些特色的课程资源,“那我们就给他们打开一扇窗。”
学校开设“童心衣扬”服饰社团、“小水滴”舞蹈社团、网球社团等,精心搭建起全面发展的平台,“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
不仅如此,2023年,学校入选“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学校自此引入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利用央馆人工智能教材、器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将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融入教学。
“我们最近还在尝试,用大模型融入各类课后服务课程。”学校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唯明表示,在他的课上,孩子们通过口述对一条鱼、一朵花的想象,利用讯飞星火大模型勾勒出“定制化”的图画,放飞想象力的同时锻炼其口语表达技巧,“整个班都特别活跃,也让孩子们对新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
“做教育的,不能被时代甩下”
作为学校后勤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陈唯明时常笑称自己“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管着后勤,同时,还是学校“跨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也因为他的样样精通,被大家称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校级专家”。
这一切的起点,源于2002年。那一年,就读于师范专业的陈唯明刚刚毕业,按照既定的规划,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在中心小学工作一年后,因交流轮岗,他来到了家附近的一所村小。生源少、教师少、资源少,是村小普遍存在的问题,陈唯明也从专职语文教师开始兼任信息技术教师。“那时候哪分得那么清,我是学校唯一一个管信息技术的,要教些什么、怎么教,全靠自己慢慢摸。”陈唯明说,也是从这开始,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慢慢在他心中扎根,他隐约觉得,这是一次全新的变革,也许会打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2010年9月,由华庄地区的周潭小学、龙渚小学合并而成的太湖实验小学正式成立,随后,陈唯明来到这里任职;2017年,在全校信息技术教师稀缺的情况下,陈唯明正式转编为信息技术教师;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提出要“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陈唯明预想中的变革,已然到来。
“从18年到今天,再从信息化到数字化,设备、技术的更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陈唯明感慨道,他一刻不敢放松,每天都在努力多学一点、多了解一点新技术、新应用,想把这些知识带到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打开,也想把新设备引进学校,让更多老师都用上。
2022年,无锡经开区推进“因材施教”项目建设,智慧课堂等智慧教育产品进入江南实验小学,但是推行的过程,并没有陈唯明想象中那么顺畅。“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学校老教师占比较高,要让他们接受一个全新的理念、用一套完全没有接触的设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陈唯明想了个办法,他把产品的各项功能应用分别录制了小视频,比如“200字说清一个功能的运用”、“2分钟教程学会一个小技巧”等等,定期在群聊中更新,充分利用老师的碎片化时间,等一些新教师用起来之后,再让他们去带动老教师用,“慢慢的,大家都感受到智慧课堂确实好用,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大家自发的就都开始用了。”
除此之外,在理念更新方面,学校也专门组织专家入校培训、产品应用培训等,从理念到实践,不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学校副书记吴逸表示:“现在,全校教师都在用(智慧课堂),语文老师利用更多的云端资源引入课堂,数学老师借图形工具可以生动演示抽象难题,而系统中抢答、随机提问这些互动工具的使用,也让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提高了很多。”
“数字化转型是从理念到实践进行一场系统性的变革。”学校副书记吴逸说到,正如教学楼上竖立的教学理念,“让每个生命优雅舒展”,太湖实验小学将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化学习的环境,让每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