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走进天津校园后的“津”喜
发布时间2025.04.10
“预备,开始!”随着电子播报员的指令,学生下蹲、起跳、腾空、落地,“2米03!”跳远成绩立即被语音系统现场播报,同时也实时上传到了体育老师的教师机上,这是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体育课上的场景。
在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的数学课上,罗静老师正在利用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进行讲评。这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罗老师表示,“系统的数据分析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
这些改变,正是AI赋能下的天津智慧教育“进行时”的缩影。
自2015年起,科大讯飞智慧教育系列产品在天津全市16个区落地应用,服务学校数量750余所。AI技术正以润物无声的姿态,渗透进教育的全场景、全环节。
站在春天里回望,天津的校园里早已处处可见AI的“津”喜:那是教师备课时的从容微笑,是学生解题时的灵光乍现,更是教育公平与质量并行的温暖画面。
AI在课堂上的“津”喜
“同学们,现在打开你们手中的学生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仔细分析老师推送的水系图,并将你们的讨论结果拍照上传。”在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刘悦老师的地理课上,学生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小组作答时的“拍照神器”,也是课上任务推送、课后个性化作业布置的小助手。
“智慧课堂提高了我备课效率的同时,也让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大大提升。”刘悦老师表示,“我可以用系统中的随机选人、拍照上传成果展示等功能,上课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学生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关注课堂内容,这一堂课下来学生的集中度和积极性明显提升了不少。”
改变,从每一堂课开始;成长,从每一个收获出发。
AI在作业批改上的“津”喜
传统教学中,教师囿于重复性劳动:批改作业、统计错题、分析学情……这些工作挤占了用于教学创新与学生互动的时间。
随着星火智能批阅机的到来,这一困境正在被打破。
在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教授七年级数学课的王婷老师正在用星火智能批阅机批改学生作业。王老师表示:“引入星火智能批阅机显著提升了批改效率。通过数据分析,我能更精确、更迅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精准讲评。这使得每节课的教学闭环更加灵活高效。”她也得以迅速调整教学重点,将“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但技术并未也不会取代教师的人文角色,反而为其腾出了更多情感投入的空间。“过去,批改作业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现在,省下的时间让我能设计更多互动内容,甚至可以为每个孩子写鼓励卡片。”王老师表示。
这种转变,让教育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也让教师从“机械劳动”中解放,成为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AI在创新教育上的“津”喜
“老师快看!‘小飞’和我互动了!”在天津益中学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操控平板电脑进行编程,看到“小飞”智能机器人依据指令与学生们对话并完成指定的动作。憨态可掬的“小飞”机器人还根据设定的程序,露出“酷酷”“茫然”等各种不同的表情。
天津益中学校致力于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学校在“AI+教育”方面不断努力,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2023年,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目前,学校已经应用教育部人工智能教学指导用书、教具、配套课件等资源,结合学校和学生情况开设不同课型。
同时,在学校课后服务中,开设面向计算机语言学习的编程社团、人工智能普及课、兴趣提升选修课、竞赛社团课,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在不同情景的项目中逐步加深对人工智能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改变,从动手开始;创新,从会思考起步。
AI在智慧教育范式上的“津”喜
智慧教育并非单一技术应用,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
2023年6月份,天津市河西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建设。项目基于河西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背景,立足河西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围绕“一三七”建设模式,实现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教育治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聚焦“一三七”发展模式,河西区全区146所中小学以基础设施、数据治理、应用系统三大建设为基础,着力打造治理能力升级、教育环境构建、育人模式创新、教育评价改革、资源供给优化、信息素养提升、特色智能创新七大工程。
以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为例,自2018年建校起,打造智慧化、数字化的校园新生态便是学校追求的目标。2021年12月,学校被认定为天津市首批基础教育智慧教育示范校。2022年9月,结合智慧化校园和“向上、自信、奋斗、幸福”的办学思想,学校提出“智慧赋能五育融合,优质轻负幸福成长”的智慧教育育人思路。2023年6月,“河西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启动,作为重点示范校,天津第二新华学校的“智教”生态体系正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024年,河西区与科大讯飞联合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共同研发适应本土需求的教育产品。这种政企合作探索教育创新的策略,让智慧教育真正扎根于本土土壤。
河西区的实践,展现了科技与教育融合的深层价值:AI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承载人文关怀的载体。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技术赋能下的教育新生态:教师眼里有光,学生脚下有路,而AI默默守护着每个平凡却珍贵的成长瞬间。
展望未来,河西区正在全面打响“AI育西岸”品牌,引入大模型创新赋能河西“教、学、研”全流程深度应用:在课堂上,引入AI互动问答、虚拟实验、虚拟数字人等技术突破教学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课后借助AI实时分析师生行为,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
当智慧教育从概念落地为日常,天津AI+教育的实践将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