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引擎”:深度解码校园行中的评价革新与数智力量

发布时间2025.05.06

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期间,天津市智慧教育校园行活动顺利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五百多名教育从业者走进了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小学与第二新华中学,实地观摩校园数字化转型“双引擎”——智慧师生评价和教育新基座,见证了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片

平山道小学  五育评价系统为每个孩子点亮成长足迹

“这是我无人机足球比赛的新奖章!”平山道小学四年级学生兴奋地展示着手机上的个人成长手册。随着他在“校信”App上传获奖证书、活动照片,系统自动点亮了“智育”板块的专属徽章。这一幕,正是该校“智慧五育评价体系”的日常缩影。

作为一所有着六十余年历史的老校,平山道小学以“小蜜蜂课程体系”为依托,构建起覆盖德、智、体、美、劳的“151”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通过数字化平台,学生可随时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模态成果;教师与家长则能实时跟进成长轨迹,借助AI技术分析学习行为、提供个性化建议。目前,系统已细化出37项评价指标与43种工具:从德育的志愿服务记录、劳育的家务劳动打卡,到美育的艺术创作鉴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都被精准捕捉。

“过去评价依赖纸笔记录,数据零散难留存。现在平台不仅能实时生成成长画像,还能为教学策略调整提供依据。”该校教师坦言。为了评价激励实现闭环,学校里的心愿兑换柜发挥了大大的作用,每周五的下午,学生们就可以到心愿兑换柜前,用自己日常获得的奖章积分兑换心仪的奖品,让学生们更加珍惜他们的每一份努力和收获,也为学校带来了热情和活力。

图片

数据显示,2023-2024学年,全校29个班级累计开展42项五育活动,学生参与超6000人次,家长点评达422次。动态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让教育者更懂学生,也让家长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正如校长韩洪涛所言:“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我们要做的是用技术照亮他们的成长路径。”

第二新华中学  数字基座打造教育创新的“智能引擎”

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锐力量”,第二新华中学依托智能基座整合低代码引擎与星火大模型,构建起“口语化需求-AI应用生成”的开发范式。支撑教师自主创编教育智能体,教师无需编程基础,只需自然语言输入,系统便能自动生成AI应用和智能体应用。例如在行政管理的场景中,创编平台自动生成会议实录摘要、流程审批系统等等,“技术真正从‘替代人力’转向‘赋能人力’。”学校负责人强调。

而通过基座赋能“数据中枢”,学校还实现教师全息数字画像,通过AI赋能教师队伍发展与管理,构建了一个数据驱动、目标导向、行为可追溯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利用AI智能技术和教师画像系统通过对教研、培训、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数据采集,形成教师成长路径的可视化表达,确保从“参与”到“成效”全链条精准管理。

在教师评价的方法层面,采用了“过程性行为分析+结构性评价建模”的双轮驱动策略,通过指标分解与可视呈现,为教师发展提供定量支持。为积极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依托教师全息画像系统,学校构建了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形成可视化的个人和群体画像报告。

图片

数字化转型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的新跨越

两所学校的实践,折射出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深层逻辑: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构建个性化、生态化教育体系的基石。平山道小学的“五育画像”让素质教育评价从模糊走向精准,第二新华中学的“智能基座”则让教学创新从孤岛走向协同。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以数据为纽带,打通“教、学、评、管”全链条,让教育回归“人的全面发展”本质。

2024年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的教育新生态”,推动评价方式从结果性向过程性、增值性转变。而《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亦强调“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学校开发个性化育人应用场景。两所学校的创新实践,正是对政策要求的生动回应。

当无人机足球赛的奖章被永久记录在数字成长手册,当AI生成的智能体应用真正释放了知识的生产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教育温度的延续。正如教育装备展“校园行”活动所揭示的——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被看见,让每位教师被赋能,让每所学校在数据流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