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评价:一所小学AI赋能教学的全景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21

作为首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无锡市江南实验小学立足太湖文化根基,以匠心筑梦,深耕教学沃土,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逐步形成具有校地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成功开展了一系列智慧教育实践。


图片

课堂智变:AI赋能教学新生态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江南实验小学的智慧变革正由此向纵深推进。学校系统性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走出了一条从“工具试用”到“资源创生”,再到“模式重构”的清晰路径。随着教育大模型的涌现,学校率先引导教师试用并筛选适用于教学的AI工具,让智能备课、学情分析成为现实,迈出了教育精准化的第一步。


在实践中,教师们已能娴熟地驾驭AI技术:他们首先精准锚定教学核心目标,无论是数学课的抽象概念、写作课的创作灵感,还是英语课的情境对话;进而灵活组合AI梳理逻辑、生成素材、搭建智能体等,通过反复优化指令,生成高度贴合教学需求的个性化资源;最终将这些动画、智能体等成果无缝对接到新授课、习作、口语练习等具体环节,让抽象知识直观可见,让学习过程生动有趣。


这一探索已从个别学科的尝试,发展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多学科的广泛试点。学校正依托生成式AI的技术支持,系统性重构教学流程,创设个性化、交互式的课堂生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逐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AI+学科教学”融合新模式,为传统课堂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图片

评价革新:五育并举促成长


在江南实验小学,评价不再是期末的总结,而是贯穿于每日的学习与生活。通过五育学生评价系统,教师、家长将反映孩子在品德、学业、劳动、体育、美育等方面表现的介绍、作品输入平台,借助AI技术的智能识别功能,转化为生动的数字勋章与个性化成长画像,实现评价数据的智能化采集与分析,为教师提供精准干预依据,让教学指导更具针对性。这种细致入微的过程性评价,实现了从单一学业评价向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的转变。



该体系更打通了家校协同的“最后一公里”。家长可通过平台实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与成长轨迹,从“成绩关注者”转变为“全面发展陪伴者”。这使得家庭教育指导更能有的放矢,共同构建起“学校-家庭-技术”三位一体的育人闭环,真正让五育并举从理念走向落地,深刻影响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路径。


图片

协同赋能:校地联动创未来


校地联动迈入深度合作新阶段,与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正式揭牌成立科普实践基地,将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共同开展生态保护主题讲座、太湖微生态研究等活动,让绿色发展理念与科技教育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区域教育协同项目,作为无锡经开区前瞻性项目《中小学课堂教学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践探索》核心试点校,与区内学校共享实践经验,推动“小场景切入、小智能体落地”的智慧教育模式区域推广。



师资培育形成系统化体系,通过博士专题讲座、区级课题研究、校级每周培训等多层级培养路径,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由校副书记陈欣和李燕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形成“实践-研究-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经过持续探索,学校智慧教育成效持续凸显:教师课例屡获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特色课例称号,学生在各级科创比赛中崭露头角,学校成为区域智慧教育标杆校,相关实践被纳入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成果。“AI+实践”“数字+评价”的创新模式,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未来,科大讯飞将助力江南实验小学深化生成式AI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拓展智慧评价的应用场景,丰富校地协同育人的内容与形式。让技术更精准地服务于育人本质,在太湖之畔持续书写“五育并举、科技赋能”的智慧教育新篇章,培育更多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