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一中:面向未来,做高质量、多元化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4.06.05



向历史深处回望,二百多年前,一颗教育的火种播撒在“江东名邑”芜湖。

从中江书院到皖江中学堂,再到如今的芜湖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芜湖一中),经过百年岁月的洗礼,文脉赓续,可以说,这所立于扬子江畔的百年老校,在370多万芜湖人心目中一直是“江城”高中教育的标杆。

不久前,教育部公示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芜湖一中成功入选,为其头顶的诸多光环再添新彩。在教育教学高速变革的今天,一中传承、发展、完善、创新,用不断求索,续写新的辉煌。

图片


图片

多元发展的“合适教育”


漫步在校园里,目光所及之处海棠绚烂,湖光与建筑交相辉映。高标准的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天文台、地理园、植物园等设施彰显着学校对良好育人环境的深思熟虑。

在一中,奋斗和自由是交相呼应的二重奏。校长李平坚持学校走高质多元的“合适教育”之路,因此除了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教学质量和成果,学生广阔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也是这所名校不得不提的特色。

在兴朴园(劳动实践基地)里,学生们可以监测病虫害、记录气象数据、测量秸秆……这是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而这样看似“多余”的课程还有不少。副校长何家传认为,要真正做到“合适的教育”,就必须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给学生提供“扬长”的舞台,激发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图片
兴朴园(劳动实践基地)一角


课上,学校提倡差异性教学,利用智慧课堂、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图片

智慧课堂教学


课外,每个月都会有对应的大型活动,包括体育节、艺术节、科技文化节、读书节等。其中,科技文化节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传统,围绕科技创新更是发展出了科研社、模型社、机器人社、天文社等社团。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扎根于这样丰厚的土壤。芜湖一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创活动、机器人比赛。近两年,在教育部白名单的四项赛事——全国青少年机甲大师空地协同对抗赛、机甲大师越障迷宫赛、世界机器人大赛-超级轨迹、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获全国奖项8次,其中全国一等奖3次(2次冠军);安徽省奖28次,其中安徽省一等奖13次(3次冠军、2次亚军、1次季军)。

多元化的环境、开放包容的氛围,让一中学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书桌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够抬起头来,以更加长远、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拥抱未来。

图片

“教师是第一要素”


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由发展的时空,离不开芜湖一中的底蕴。

从1903年改制更名为皖江中学堂开办新学,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严复、陈独秀、刘希平、恽代英等一大批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学者在此留下足迹。新中国成立后,更培养出了钟家庆、顾秉林、卢强、吴奇、曹晋滨、马瑜婷、印奇等社会栋梁。校史馆里,学校的发展脉络清晰明朗,用时间串联起的是一代代一中人的笃志于学,滋养和激励着无数师生。

纵观一中发展历程,一个绕不开的时间节点便是2011年。这年,学校从张家山老校址整体搬迁至城东新校区,班级数三年内从原来的42个扩招至72个,先后招聘了近200名教师。“位置偏远、周围配套设施跟不上,这都是摆在明面的问题,因此市区有些‘尖子生’家长不愿意送孩子过来。”关于这点,学科发展中心副主任曹承和仅是一语带过。“学校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生源,高中教育家长最看重的就是学业质量提升。怎样提升?教师是第一要素。”

面对庞大的教师队伍和沉重的培养压力,芜湖一中积极开展“青蓝工程”,新教师一入校就会与优秀的骨干教师结对,并根据“三年打基础、六年能胜任、九年成骨干”的基本目标进行培训,内容涵盖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科教研等多方面,通过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校优良传统,带动新教师快速成长。

芜湖一中对教师的评定,不仅看教科研成果,还要看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和喜爱程度。李平校长常说:“一位老师如果在学生负担不加重的情况下,教学质量领先,学生同时又非常喜欢,我们就大力提倡和表彰,让教师进行良性竞争,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从而带动整体教风、学风的好转。”历史老师黄友高表示:“如今评先评优,都是以数据来说话。只需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怕别人看不见。”他曾分别在全国第十五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和“基于联合教研的素养导向历史单元教学”的安徽、广西、江苏三省联合教研中代表安徽执教公开课,代表芜湖分享先进经验。此外,芜湖一中近年来特别重视教研组的活动与建设,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执行力。2023年,学校语文教研组荣获安徽省先进教研组称号。


图片

教育要面向未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让教育面向未来,芜湖一中一直在探索。

当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因应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是每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芜湖市落实国家、省、市数字化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与科大讯飞合作构建“‘皖’美教育·智学‘芜’优”数字化转型芜湖模式。作为安徽省老牌重点中学、首批省示范高中,芜湖一中也一直走在区域前列。2023年,校长李平的《教育数字化时代未来学校智慧管理与实践研究》项目在芜湖市教育高层次人才分层培养项目成功立项。

“数字化并非简单的技术普及,而是要让教的针对性和学的主动性都得到增强,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自主成长,最终回归至教育的本源——立德树人。”何家传说。

围绕课堂场景,芜湖一中率先将智慧课堂和个性化学习手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智慧课堂给出的学情基本数据、个性差异、预习测评等情况,老师能够清晰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每个学生在课程预设中的实际状况,尽量预留生成空间,灵活预设,实现“以学定教”。作业方面,通过对后台大数据进行分析,协助学生查找知识薄弱点并自动生成个性化错题本,查缺补漏;也可以根据作业批改结果,录制讲解微课推送给需要的学生,突破了传统物理空间和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使学生掌握学习自主权,随时随地可学、会做。基于真实深入的实践和经验总结,2022年,芜湖一中的《大数据支撑下的智慧校本作业应用实践研究》在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成功立项。2024年,芜湖一中再次成功立项国家级子课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突破高中语文读写瓶颈的实践研究》。

图片

校本作业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手册


“新技术的推广、教学方式的变革,其过程必然是艰难的,但这个适应的过程既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对老师的教育。”目前,芜湖一中已将智慧教学常态化进行,而在何家传看来,比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师生的共同成长。“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应该回应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技术,养成与时俱进的意识,远超事物本身。”

历经双甲子的沉淀,芜湖一中既有面向历史的传承,也有面向未来的创新。近几年,学校先后实行集团化办学带动“江城”教育,设立“钟家庆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通过种种举措肩负起百年名校的使命担当,书写着探索与追求,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加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