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在答卷 | 福建沙县:千年古县的教育革新

发布时间2024.12.16

县域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发展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更关系到社会的整体进步。伴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进程的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也正在深入县域教育,为其发展打开更宽广的空间。

风好正是扬帆时。为深入探察技术赋能县域教育发展的当下形态与未来方向,特推出“‘县’在答卷”专题,敬请关注。本文为系列报道第1篇,走进福建沙县,看千年古县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

在“虬城”沙县,近年来快速转型的除了小吃产业,还有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不断提质的教育服务。2022年,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以全域性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建设教育强区为驱动,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心,率先启动全省首个智慧教育项目,着力打造区域优质教育高地。

当地人从送孩子到三明市甚至更大城市读书,到选择留在沙县就读,乃至周边区县甚至三明市区居民选择送孩子就读沙县第一中学(下文简称“沙县一中”),甚至因此在沙县置业。从“留不下”到“吸引来”,其源头在于“县中”崛起、区域教育发展提质。


县中崛起:优化区域教育生态

沙县一中创办于1923年,是三明市最早创办的中学。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县城的经济地位在下降,县域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县中也出现了“塌陷”问题,大批初中毕业生流向城市高中就读,县中的吸引力在下降,教育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现任校长吴水英还记得到任沙县一中的2017年,那年招生季,学校高一招生实得人数与原定指标相差近50人,而这五十个学生是中考排名前列的“尖子生”。

“被掐尖”是沙县一中曾经面临的困境,也是这一办学历程近百年的“县中”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的结果。“去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大的升学机会,这没错。真正的问题在于,县一中为什么留不住本县的学生?”

谈话中,吴水英不愿意以“受害者”的话语表达描述学校彼时面临的不利境况,而选择寻找破局的方法。“学校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生源,提升教学质量才是‘王道’。”

2021年下半年,沙县一中先行试点,引入智慧教育。对此,吴水英从未有过迟疑。她认为,即便是劳动力密集的小吃产业也在追随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加速产业升级。“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更应该走在前面,主动融入时代潮流。”

图片

“要把先进的信息教学手段引进来,让我们的孩子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环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是缩短与大城市、沿海城市距离的重要途径。不然哪怕以后去了大城市,思维和理念上的差距还是摆在那里。”

图片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沙县一中率先将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和个性化学习手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每个孩子情况都不一样的,不能用一套方案面对所有学生,需要分层分类,精准施教。”

面对教育科技的发展,吴水英认为学校教育要回应社会关切,满足区域群众对教育质量的期待;同时,也要顺应时代需求,适时借力,不断强化自身育人能力。


以城带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这是一节跨越时空的课堂。智慧教育支撑之下,沙县城区的金沙第二小学和车程近60公里之遥的南霞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同上《望天门山》一课。当智慧课堂的视频资源,将唐人李白所见之“横夹大江,对峙如门”天门山胜景铺陈在孩子们眼前,三重时空远程连接、交叠。共享,在城乡、古今之间发生。

图片

“老师,屏那边的同学在哪里呀?”“南霞乡在哪里呢?很远的地方吗?”

下课铃响起,沙县区金沙第二小学的学生们站起身盯着大屏另一端的同学一遍遍挥手告别,围在授课教师廖春花的身边不断地询问。当孩子们想要了解远方的同龄人所处身的环境,教育超越教与学之外的更深意涵陡然清晰。

图片

打破边界的过程,也是重建时空的过程。智慧教育,扩大了师生的生活世界,为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认知素材与思维框架。如沙县区金沙第二小学副校长廖春花所言,“智慧教育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也让城乡两边的孩子们享受更优的教育资源,更为城乡教师业务切磋、同侪研修提供了重要渠道。”

借助“双师课堂”建立“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有效缩小校际、城乡差异,解决“缺资少教”开不齐、开不好课的问题。智慧教育支撑之下,即便青山相隔,城乡孩子仍可透过大屏,共享“五育”资源。“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乡镇薄弱学校。

“虬”新务实,数字赋能。教育信息技术支撑下,教育空间被重构,城乡远程协作,教育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元、触手可达;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前所未有地清晰可见。

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沙县区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改革工作走深走实,积极探索“沙县经验”,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谋新局、开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