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的一堂好课
发布时间2023.04.26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数学老师兼教学主任张宁,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将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她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教学路径。张宁坚信,每一堂“好课“的诞生,都是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由老师们精心构建,并与学生们不断磨合,最终形成的智慧结晶。
伴随清晨的微风与阵阵鸟语,在丰师附小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正在上一节“长方体表面积”的活动课。
每个孩子的手里都有一张自己用纸折成的各式各样的长方体,孩子们在座位上热火朝天的讨论着。讨论的差不多时,讲台上的数学老师张宁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挑战任务,让他们在大屏上找出一张展开的长方体图形相对应的两个面。
孩子们有的跃跃欲试,有的紧张退缩……张宁老师点开大屏上智慧课堂里的随机选人,抽选了一位“幸运儿”。被抽中的学生站到大屏前,略作思考,用手指点两下,两块图形便涂上了相同的颜色,学生熟练的切换另一种颜色,继续给另外两个面涂色。不到一分钟,学生便完成了老师给的“涂色任务”。
“小学生初步接触立体几何图形的概念,需要孩子们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张宁老师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结构,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前除了老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做教具之外,课堂上也需要用很多时间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等讲完基础知识后,时间往往不够延展其他知识点了”。
而现在,运用智慧课堂平板的立体图形学科工具,老师可以直接在大屏上展示立体图形的绘制、展开、变换等。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空间位置的概念,也能自己动手操作,学生理解起来更轻松,课堂也更加高效了。
2007年,大学毕业的张宁刚来到丰师附小时,学校已经开始使用初代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了,这令她又惊讶又兴奋,没想到现在有这么多先进的教学设备了。
因为计算机专业出身,张宁对信息化教学有着突出的敏感度。她很快就玩转了各种设备,并且想办法借助它们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但是,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的几年,信息化产品百家齐放,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比如,当课堂上老师需要从一个功能使用到另一个功能的时候,可能要切换好几个品牌的设备,这中间就会出现产品性能不稳定、网络掉线、或者产品相互不兼容等各种小问题。
有很多老师对这种新事物表示反感。张宁也因此会收到一些质疑的声音:“信息化教学到底是不是只是一种形式?为什么各种设备反而耽误了时间,效率更低了?”
“一个新鲜事物的产生,一定是一把双刃剑” 张宁坚信,教育是需要耐心的,科技也一定可以提高生产力,这是教育教学的趋势。
她潜心研究,一步一步扎实的走,一堂课一堂课的不断打磨。几年下来,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产品不断迭代,教学效果也随着时间的积累日渐凸显。现在学校已经全部使用科大讯飞的智慧课堂,从备课、授课到课后作业考试……集成了各种学科各种功能为一体,信息化融合的课堂也越来越被认可。不知不觉间,张宁也积累了很多课例的奖项。
在众多的课例中,有个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是张宁打磨了很久的。
她认为,这节课最终的价值是要让孩子们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但在传统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解题方法有许多种,方程法、抬腿法……一两节课无法讲完全部方法,而且不同的解题方法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来说,难度差异很大。
传统课堂上老师可能只能讲解一些通用的方法,如果想给一些孩子拔高讲其他方法,另一些孩子就会很吃力,打击自信。然而,还有些孩子仍有充足的能力去发散思维吸收更多。老师们光凭感觉很难把握到底应该讲到哪一个层级,而且时间上也不允许。
现在在张宁的课堂上,会先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自主讨论、交流不同的方法,得出鸡和兔具体数量的结论。再让学生们用平板拍照上传自己的解题过程,实时投屏到黑板上,讲解自己的方法。张宁根据学生的方法加以对比和补充讲解,让学生们相互学习对方的解题思路。然后再给每个学生的平板上推送一道变式练习,以考察学生们是否都掌握了。根据反馈回来的课堂练习数据,适时引导学生们再用其他解题思路去进一步探究。
课后,张宁还会给学生们推送一些资料,比如引申到日本的“龟鹤问题“等数学文化。甚至鼓励学生自己编创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点并培养创新精神。
“这其实就是分层教学,但是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基于信息化课堂反馈的实时数据,对学生的学情时刻掌握,才能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我想这才是信息化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一堂好课”。
作为教学主任,张宁肩上也担负着带领整个团队不断前进的责任。
“学校有很多新来的年轻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可能不足,但有我们有经验的老师带领,经常交流,一起教研,进步很快。而且年轻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工具上手更快,他们会自己主动研究一些功能的创新使用,怎么用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提高课堂效率的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我们教研组中,年轻老师和有经验的老教师都在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如今,在各类信息化与课堂融合的比赛中,张宁已经从参赛者变成了评委。见过太多的课例,她越来越觉得每一堂“好课“的诞生,都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
张宁相信,未来的科技一定会对课堂和教学模式产生更大的影响,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教学,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