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从大学辅导员到小学老师,从城市学校到乡村学校
发布时间2023.03.16
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从城区到乡村,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年轻人加入到中国基础教育的行列。今天,让我们走进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小学校长——吉彦霖。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距离绵阳城区13公里。2008年,这里是汶川地震的灾区;2021年,这里被评为2020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杨家小学是镇上唯一的小学,近600名学生承载着全镇家庭的未来。2020年,33岁的吉彦霖通过涪城区公开招考来到这里,成为一名年轻的校长。
从大学到小学,从城市到乡村
杨家小学是一所有故事的学校。1993年建校,2008年在地震中受损,2009年由爱心企业台达集团重建。学校的设计方案是从海内外194件参赛作品中选出来的,由山东建筑大学刘慧等人创作的作品 “蜀光”。回廊式校舍、丰富的植物、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让杨家小学成为四川省震灾区第一所绿色校园。
2011年,新学校开始启用,伴随着杨家镇人灾后重建的过程,也承载着他们的希望。
“第一次来到杨家小学时,我就非常喜欢这里,也暗暗给自己立下了目标,要把学校办好。”吉彦霖的决心,与她的经历有关。
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在西南科技大学读大一。她的家乡在江油,也是受灾区。一到暑假,吉彦霖第一时间回到家乡,在活动板房内为停课的小学孩子们上课。“是上课也是陪伴,用这样的过程去帮助他们疗愈吧。”吉彦霖为孩子们的纯真感动,心里埋下了从事教育工作的种子。当年,她获得了江油市抗震救灾志愿者先进个人。
2011年,大学毕业,作为省优秀毕业生的她留校当辅导员,并读了研究生。2016年,研究生毕业,吉彦霖放弃留校当老师的机会,听从内心召唤,参加教师招考,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当小学老师的4年时间里,面对繁杂的工作,她从未动摇自己的理想,泡在课堂里,积极学习信息化新知识,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先后获得全国创新作文优秀指导教师、绵阳市小学语文教师素质展评一等奖、涪城区优秀班主任、涪城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热爱是她向前的动力,专业是她成长的基石。2019年,绵阳涪城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校长。吉彦霖考上了,被分配到杨家小学。
涪城区将全区最年轻、高学历的校长吉彦霖,选派到了农村学校杨家小学担任校长。这件事当时在绵阳教育圈引起了不小震动。
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从城区到乡村,吉彦霖像是当前年轻人职业之路上的“逆行者”。许多人对她的选择很是不解,吉彦霖却十分坦然:“教育是平等的,我希望能够把我的一些学识、经验带到这片土地上,让这里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成为“桥梁”,以城带乡
来到杨家小学后,85后的吉彦霖很快和学校老师“打成一片”。
她发现这里年轻教师多,教研氛围很好,但年轻教师没有“师父”传帮带,教材“吃”得不透,课程“磨”得不够,因此教学水平进步较慢。
缺乏名师引领,是制约杨家镇小学这类农村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发现问题后,吉彦霖提出了自己的破局之策:积极对接城区名校资源。
杨家小学隶属于绵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吉彦霖推动两校深度融合,一同开展教研活动、共享培训平台。绵阳市实验小学教学顾问、特级教师黎琼每周都会收到吉彦霖的“求助电话”,每周都会去杨家小学和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解疑答惑,和吉彦霖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吉彦霖还推动杨家小学的年轻教师们以集中培训、跟岗培训等方式到实验小学锻炼,不但能听骨干教师示范课,还有导师手把手指导。
杨家小学也是绵阳市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公平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涪城区教体局局长王定强看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优秀校长就是盘活农村教育资源“存量”的人,也是将优质资源引入农村的“桥梁”和“纽带”。
而农村学校的发展也能助力城市教育质量提升。黎琼说:“对名校来说,一方面,通过帮扶农村学校,学生群体更大了,需要研究、解决、攻关的问题更加多元,客观上有利于名校突破发展瓶颈。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发展好了,也能切实解决城市学校挤、大班额等问题。”
作为四川省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区域、绵阳市教育排头兵,涪城区于今年2月起实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杨家小学作为涪城区民生工程“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的乡村样板校,整体硬件水平全面升级,实现了万兆校园网和无线网络全覆盖,12个教学班全部配备了班班通智慧黑板,还建设了一间网络教室和一个移动校园数字电视台。
吉彦霖身先士卒,自己先磨好课,再带领全校老师一起努力。现在,学校的智慧课堂已经常态化应用。后台数据显示,教师活跃度达到91%。数学老师吴婷婷说:“吉校长自己先学习,用得特别好,我们就更没有理由不学习了。”
在智慧课堂的应用上,吉彦霖对年轻老师和中老年教师一视同仁,鼓励中老年教师去学习和展示自己。“一开始,他们可能有心理门槛,但跨过去就好了。”今年下半年,由几位中年教师打磨的5节优质课例,在区级智慧课堂公开展示观摩活动上直播。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农村小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校园文化”。孩子们乱扔乱放、没有礼貌的情况随处可见。吉彦霖认为,教育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她组织构建了校园“葵”文化,涵养学子“向阳品格”。
应用科大讯飞“五育学生评价系统”,为全校560名学生建设个性化学生成长档案,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老师、食堂师傅、清洁阿姨、门卫叔叔都是“葵娃”评价员。随手捡起垃圾,清洁阿姨可以给个赞;有礼貌,门卫叔叔可以给个赞;不浪费食物,食堂师傅可以给个赞……家长也能时时看到孩子孩子的表现,德育评价不再只是期末的几句评语。
对每一个孩子,吉彦霖总愿意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她发现,令很多老师头疼的“调皮大王”在足球方面却很有天赋,于是主动引导他朝这个方向努力,最终这个孩子被城里的优秀中学以特长生身份录取。
“我还是一个很重视仪式感的人。”吉彦霖笑说。她还牵头组织开学启蒙礼和各种传统节日仪式。
另外,学校还开设了足球、排球、扎染、绘画、非洲鼓、播音等十余个社团——乡村教育也能坚持五育并举。
2年来,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深度参与学校文化墙建设的美术老师李秋月说:“我特别喜欢我们的学校,也特别喜欢吉校长,她总是积极、正能量、爱学习,我们老师的精神面貌都改变了。”
“杨家小学‘乡镇名校’的名片越来越响亮,家长认可我们,也更愿意将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而对于吉彦霖来说,生源的回流、师生的成长是最好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