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奇云 | 42年打磨一堂音乐课

发布时间2022.05.30


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要想激活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加快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乡村教育工作者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乡村教育振兴》专题聚焦乡村教育工作者,以特稿的形式记录AI时代乡土间的教育热望。


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有这样一位“琢磨”先生。他用42年打磨一堂音乐课,不让乡村校成为被美育遗忘的角落。今天,让我们走进金寨县青山实验学校姜河教学点教师——夏奇云。


这是一台老式电子琴。它约80厘米长、30厘米宽,琴身呈浅白色。61个琴键分为5组,覆盖小字一组C的25个琴键已经发黄,磨损得尤其厉害。在电子琴的键盘上,它们代表中音区,是最适合童声演唱的音域。

这台电子琴已经36岁了,如今摆在夏奇云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青山镇老庄的旧房子里。电子琴的簧片已经生锈,再也发不出声音,夏奇云仍用干净的毛巾覆盖琴身,并经常擦拭。用夏奇云的话说,“就像爱惜自己的眼珠子一样爱惜它。”



夏奇云是金寨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从教42年,他从未间断过班主任工作和语文、音乐两学科的教学。1986年,他自费200元购买了这台电子琴,成为十里八乡第一位拥有电子琴的乡村音乐老师。


黑白世界多姿,旋律万千多彩,一人一琴打起配合,让歌声飘进了大山坳,点燃了孩子们的音乐梦。


 音乐不是“搭头”课


音乐是什么?对于夏奇云来说,这是一个问题。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过去,由于地形、区位劣势,金寨县产业匮乏,经济落后,是国家首批重点贫困县之一。

吃的是“开水泡白面”,穿的是“磨破了的黄褂子”,因为幼时家境贫寒,夏奇云打小就不爱说话,“只是幼稚地想当数学家”。课间,他总爱趴在课桌上琢磨数学题,初中多门学科的成绩都是95分以上,唯独不爱音乐课。


“音乐课上,老师请我起来唱歌,我硬是不张嘴。”那时,夏奇云怎么也咂摸不出音乐的意义,“人不风流只为贫嘛!我不是不会唱,而是不想唱。半大小伙子饭都吃不饱,没有心情唱歌。”

音乐的种子,是夏奇云在金寨师范学校求学时种下的。师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金寨师范学校教师廖家骅,夏奇云接受了乐理、视唱练耳、弹奏器乐等系统的音乐教育,还第一次摸到了崭新的脚踏风琴。

夏奇云发现,原来音乐课不是自习,也不是简单的跟唱,而是可以更加精彩多元。他进而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
音乐课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搭头课”,而应该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是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实践形式,音乐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中健全学生人格。”夏奇云说。

在金寨师范学校求学的日子里,夏奇云对于音乐课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他拿出琢磨数学的劲儿,全身心投入音乐学习,课余时间“都在风琴上度过”。


从一开始“弹不好,总等到没人的时候偷偷练习”,到后来“敢于在全面同学面前演奏”,3年下来,夏奇云掌握了声乐、器乐以及多元音乐理论和技能,一跃成为班级里的音乐能手。

“那时,国家提倡教师要一专多能。在偏远的乡村小学,什么课都得教,相应的,什么知识都得学。”夏奇云说,“乡村校的孩子同样有权利享受音乐的美。教的好坏那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问题,但我要做的是问心无愧。”

教室里来了个“唱歌机子"


1981年,18岁的夏奇云从安徽省金寨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先后在金寨县姜河中心小学、育红小学、龙门石小学、檀冲小学、青山实验学校姜河教学点等乡村学校任教。

那时,一些偏远的乡村小学实行单班制,教师结构性缺编十分严重,音乐、美术等科目没有专业师资保障。“可以开齐国家课程,但无法开好国家课程”。如何上好乡村小学的音乐课,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是夏奇云日思夜想的事儿。

他发现,因教学设备奇缺,音乐课上,一些老师上课只能靠嗓子,哪怕变着法地启发和引导,也没有办法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带动起来。还有的课堂上,一台老式磁带录音机干脆代替了音乐老师的角色。
一个个音符从录音机中传出时,孩子们的音乐梦却无处安放。


“音乐课不是‘唱歌课’,没有乐器,教乐理就是空谈,没办法将音乐课上到最好。”对于音乐课,夏奇云不愿马虎对待。他琢磨着,自己买一台电子琴。

1986年暑假里的一天,夏奇云起了个大早。他将钱缝在衬衫的口袋里,一路小跑几十公里去了市区,再三挑选后买了一台电子琴。这台电子琴价值200元,是夏奇云当时近两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到近300斤猪肉。

“家里既没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转一响’,更别提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这‘三大件’,那时候,电子琴可是我眼里最高端的设备,宝贝得不得了!”夏奇云说。

二十几年过去了,夏奇云的学生昌凝澜仍忘不了第一次见到电子琴的那一天。

因为教室设施简陋,没有讲台,夏老师先请坐在前排的学生将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接着用胳膊肘一遍又一遍将桌面擦拭干净。随后,他才返回办公室,将电子琴小心翼翼地抱到班级里,放置在桌子上。

“那时,全班同学的好奇心一下子到了顶点。后排同学有的抻着头,有的探着身子看。”昌凝澜说,“还有同学不认识电子琴,兴奋地喊到,教室里来个‘唱歌机子’!”


那节课上,夏老师让每位同学都走上讲台感受电子琴。“摸一下、按一下,同学们就特别开心。”昌凝澜说,夏老师自己对电子琴呵护有加,但只要有同学想弹琴,他总是手把手地教。

“从课本上的歌曲,到动画片的片头、片尾曲,再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儿歌,老师都能弹出来。课堂上,他还会充分发动每一个人,让我们上台展示,教我们音乐背后的故事,一点也不沉闷。”昌凝澜回忆道。

昌凝澜的妈妈汪俊说,一个学期下来,原本内向的昌凝澜变得愈发开朗,走路都哼着歌。“原来在镇上遇到亲戚,她总是躲在我身后。后来,她能主动打招呼,说声叔叔、阿姨好。”

  让孩子舞出绚烂人生


弹唱还不够。在夏奇云看来,舞蹈律动也是音乐课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律动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另一方面,它能让学生享受韵律美,发挥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夏奇云并不会跳舞。为了让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动起来,他没少在暗地里下功夫。没人有请教,他便上网搜索舞蹈视频,自己在家练习。课堂上,他还与学生一起编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说三个小孩必有我师。一些动作是先由学生自由创作,我再指导。别看小学生小,可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想象力尤其丰富,完全能够将歌词意境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夏奇云说。

在夏奇云与学生的共创中,一堂充满律动的音乐课便应运而生了。

在《乌鸦反哺》这一课上,“乌鸦妈妈叫娃娃”是把双手放在嘴巴前呈小喇叭状;“妈妈老了不能飞”是先将一只手伸直左右摆动,然后再将两只胳膊向后“展翅”;“眼里含着泪花花”是用左右手食指指着眼睛,其他手指半握成拳……

夏奇云与孩子们一起,将每一句歌词转化为具体的肢体语言,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动作。这个过程中,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热情高涨,争着抢着当领舞。


在夏奇云的电脑里,珍藏着他在课堂上拍摄的近200段原创音乐律动视频,打包起来有好几十个G。他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撰写的论文《舞出绚丽人生》还发表在了国家级刊物《中国教育研究》上。

“会唱、会弹、会跳的学生总会是一个阳光开朗、乐观向上的孩子。一堂好的音乐课,一首难忘的歌,往往伴随孩子一生。
这种‘以美育人’的特殊效果,是其他科目无法比拟的!”夏奇云说,“有学生后来还参加了安徽春晚!去年过年,他还给我发来微信,向我展示了演员证。”

爱琢磨的夏奇云依然不满足。在外校观摩学习时,夏奇云每次看到“赏心悦目”的数字化设备就“心里直痒痒”。他憧憬着,如果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用在乡村校,肯定能打开乡村音乐课的更多可能性。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2020年,与六安市773所中小学一道,金寨县青山实验学校姜河教学点迎来了智慧课堂。

青山实验学校姜河教学点校长袁自伦介绍,
除了常态化应用于语文、数学等课程,学校还积极探索智慧课堂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多场景下的创新应用。

夏奇云的音乐课堂也“旧貌换了新颜”。电子琴是学校配备的新款,学生和老师更是人手一部平板。


“欣赏音乐视频时,平板就是电视机;分析歌谱时,平板就是音乐教科书;创作音乐时,平板就是一件乐器,可以是钢琴、小提琴、架子鼓等等。” 夏奇云说,先进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与传统的音乐课堂相结合,真的让音乐课“活”了起来。

再有几个月,这位年过花甲的“琢磨”先生就要退休了。最让他最欣慰的是,包括昌凝澜在内的多位学生即将从师范学院毕业,其中不少人愿意回到乡村校任教。 

“乡村音乐课堂需要新鲜血液。真的希望他们能够回来,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更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可别让电子琴落了灰。”夏奇云笑着说。


万事怕琢磨。如何上好一堂乡村音乐课,正是夏奇云从教42年来一直在琢磨的事儿。从学习音乐理论与技能,到买琴与编舞,再到推动教育信息化技术与传统音乐课堂相结合,夏奇云立足实际、大胆创新,让乡村孩子“能跳会唱歌声扬”。


而在这份琢磨背后,是夏奇云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爱。他说,上好一堂音乐课无关分数,只关乎成长。“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这是教育最大的意义。”




 文、编| CHH
责编| 汪贵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