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的教育新“智慧”—— 中国名校行动地图

发布时间2023.04.21

《面向2035的教育新“智慧”——中国名校行动地图》这本书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联盟”通过实践展示他们在信息化的运用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可以看出,联盟学校正在用心地进行学校深化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从学生全面发展着眼,大到整个学校的管理改革,小到一份作业的布置和批改,都在真正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学校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思维。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不仅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每位教师都有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空间。


【一线观察节选】合肥市第八中学:以育人为初心,奔赴一场理念与教学 的深刻革命

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2021年度基础教育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的评 审工作中,安徽省合肥市成功入选,获选理由 是“合肥市数据驱动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这一入选评语,很好地证明了合肥市基 础教育在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与应用、数字化资 源建设与应用、智能化工具平台建设与应用上 做出了真实成果。同时,它简洁通透,意义深 远。它告诉教育人,教育信息化不是为了让学 校显得高大上,而是要真正帮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合肥教育入选典型案例,实属天道酬勤。 早在2014年,合肥教育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时就有一个基本规划:

一是循序渐进,先试点,再扩大范围,小步快跑。2020年以前,合肥教育的重点工作一直紧守一条线——推进和普及 “云、网、端”三级,先在合肥一 中、六中和八中试点,2016年所有学校必须申报智慧课堂,2017年重点工作是建成智慧校园网,2018年推行到县区高中;二是 进行数据库建设,当整个合肥市智慧校园系统搭建完毕后,接下来就是软件升级与运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来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挖掘探索效果好的学校作为窗口展示,高阶引领。

面对这样一轮变革浪潮,合肥市第八中学(简称“合肥八中”)抓住了机 遇,整个团队齐心协力——校长有想法,学校中层和教师跟进有力,步伐大,成效显,迅速成长为全国百所信息化学校。以最基本的课堂为例,走进课堂,你会发现,除了有多媒体智能一体机外,每位同学桌上都摆着一台手机,老师手上拿着一台平板电脑,学生通过手机抢答、讨论、拍照上传,老师通过平板电脑实时拍照讲解、随机调取学生答题、即刻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评价。这已经成为合肥八中课堂的一种常态。可以说,合肥八中信息化的成果,与合肥教育的系统化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image.png

四个关键词,切实打造“智慧校园”

从赤澜桥横到匡河水长,合肥八中走过了六十余年光辉历史,六十余载薪火 相继,成就了一所理念先进、蜚声中外的名校。它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走在时代前沿,跟整个团队的智慧共建紧密相关。

2017年初,安徽省教育厅电教馆朱庆馆长和装备中心王应雪主任,来合肥八 中调研,他们提出了要将教育信息化从三通两平台转到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路,但 那个时候全国省一级都未启动智慧校园,大家没什么经验可循。智慧校园的内涵 是什么?如何与教育教学融合?这些问题亟需一线来求证。而合肥八中在2006年 就已经有了信息化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团队以育人为初心,做新的探索。

很快,学校领导层就“智慧校园”的推进提出了几个关键着眼点,总结成四个词就是:观念、思想、评价、实践。

观念为先。 变革首先变的是人的观念和思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 合肥八中对从校长到中层和教师的观念都进行了一场颠覆重塑,学校领导层采取 一切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全民皆兵,所有人用智慧共创一个主题——如何让信息化帮助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思想为场。合肥八中制定“降低门槛、全面铺开、实用驱动、渐进融合” 十六字方针作为指导思想。这十六字非常关键,它是压舱石,是风向标。它借鉴  了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改革开放时的基本思路,不设置条条框框,降低准入门 槛,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但又不是冒进主义,而是秉承万物皆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哲学,打破一线教师的思想枷锁,放开了大家的头脑和手脚。

比如,罗在兵老师就提道:“当时为了提升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真正卷入他 们,学校给教师们进行各层面、各梯队的培训,让教师学会使用信息设备;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分享做法,用好、用深每个功能;举办智慧课堂教学比赛,促进技能的提升,直至教师上课离不开平板。这些都是降低准入门槛,全面铺开的策略。

这样一来,信息化的推进就不再是学校领导层的一厢情愿,而成了整个八中 人的愿景价值观,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习惯。在自由的舞台上,八中人的创意灵感自然流淌出来。

评价兜底。 合肥八中逐步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和教师管理系统,学 生综合素质评选系统主要通过GPA系统的录入,学校、学生和家长可以随时调取 成绩,以此作为自主招生推荐、评优等依据。教师管理系统则通过日常教学常规 和教学成绩及学生评价的录入,生成该教师的综合成绩,作为评优、评职称、岗 位晋升等的依据, 一切以客观评价说话,避免主观性和模糊性,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落地为王。好的想法思路,必须落实到课堂,落到教与学上,以此向四周辐射,带动学校一切工作的开展。

在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合肥八中这所1956年创办的学校,也找到了自己 的合作伙伴、技术盟友——科大讯飞。在盟友的技术支持下,如今的合肥八中高 中年级全面覆盖手阅、网阅、大数据精准化教学,并有40个班常态化使用智慧课 堂。同时,学校还建设了1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助力学生素质发展。从基础建设 到智慧课堂,从辅助手段到深度融合,从数据化到个性化,从传统授课到数字教

师,实现了全覆盖。

2022年元旦以后,合肥八中的运河新城校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正式获得 批复。在一系列规划中的现代化配套设施里面,“智慧校园”依然是合肥八中一以贯之的核心配套、关键内容。

三个成效点,实现整体高质量的蜕变

目前,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正在启动一个个风口,对社会各行业及传统教育带来冲击。但是,教育显然要沉寂得多。有人说,教育是中国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当前学校教育的基本形态,学校 管理、课程、授课方式、考试评价等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再回头看合 肥八中的信息化成果,不难发现它的可贵,因为它推动的是一场系统性的信息化 变革,不是局部的点亮,而是整体的高质量的蜕变。它以信息化撬动了教与学方 式的变革,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转型,概括为三点就是,课堂生动起来,管理流畅起来,生态绿色起来。

温润的课堂场域。 智慧校园首先推动的是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进步。教师在 智慧课堂模式下录制微课,撰写学案,设计问题,编写分层作业。不仅丰富了教 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能力,还倒逼老师专业成长,不断加强专业学习。

同时,教师的改变也推动了学生的转变。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有了自主学习 与合作学习能力,学习也更加轻松。比如,卢湛同学说:“我读英语,智慧课堂给我纠正读音,把发音不准确的单词用红色标注,我再改正。智慧课堂帮助我练习了口语。”

师生的共同改变,推进了课堂温润、民主、智慧共创的氛围。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师和设计师,成为这些年来人们一直构想的理想模样。

流畅的运营管理。当代教育名家李希贵说:  “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 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信息化的推进,让合肥八中走向了‘强文化,弱管理’。”

image.png

合肥八中设计打造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几乎囊括了所有关于教与学的应 用,这些应用相互融通,数据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处理综合事务的能力,既 降低了繁重的劳动时间,也降低了学校的运营成本。因为减轻了负担,教师可以 更加专注地投身教学,也有了更多时间思考工作以外更深邃的东西—思考何为育人,思考教育的价值,从纷繁的内卷走向无尽的舒展。

绿色的育人生态。走向2035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教育的一场绿色革命,需要面对全新的课题、更多维的目标,学校必须在软硬基础建设层面,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一方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知识、技能、情感、 思维、态度、价值观等一以贯之的教育内涵提升;另一方面,实现教育空间、装 备、资源、工具全面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

以完善的数据为基础,借助跨平台数据互动融合的实际应用,合肥八中构建 起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不仅注重教育教学的因 材施教、终身学习的落实,更注重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实践应用, 尤其是对重要校本资源的校间共享、面向人人的高度理念的贯彻,让整个校园形 成了一个无边界立体学习的场景空间, 一幅葱葱郁郁的育人生态图画。

image.png

七个“化”,带来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教育与科技结合,最难的在于融合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整合。每一个结 构性设计背后的学习机制可能不同,平台设计者用什么样的取向展开设计,决定 了其教育的价值。

这些年,合肥八中深度活用讯飞教育云智能系统,将动态大数据采集、分 析和教学运用整合成了一个闭环,有效指导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推送出了优质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并且让家长通过这一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 时深度了解,弱化了家校矛盾,切合了家校社共育的理念。同时也实现了七个“化”——课堂教学精准化、学生评价过程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学习辅导个性化、资源共享网络化、家校互通便捷化、素养提升常态化。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理念的更新。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 趋,与其坐观其变,不如主动求变。教育信息化要立足校情,服务教学,其深入 推进需要魄力和智慧。”杨开仁校长认为,学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 合,也全面塑造着学校的教学理念、结构、方式和评价体系,实现了信息技术对 学校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我们正面向一个信息时代,正在步入智能时代,教育要与时俱进,我们的学生要在学校里形成面对未来挑战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这不是PC电脑时代的教育新基建,也不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新基建,而是面向信息时代与智能时代的教育新基建。”

这些年的实践,杨开仁校长还有四个启发:

1.校长领导力是关键;

2.不能被应试教育绑架,不能用技术固化教育中的弊端,要不断创新教学;

3.正视未成年人的特点,加大对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

4.做好教师观念和能力的转变,从传统的教学转变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和创造创新的能力上来。努力造就技术、艺术与学术高度融合的数字教师。

杜占元说:“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  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泛在学习环境和全  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 作为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合肥八中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真正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不断顶高合肥教育的高度和空间,为全国教育同仁树立了典范。

同时,合肥八中也告诉我们,信息技术永远不能完全解决人的问题,科技永 远代替不了爱,更不能取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管理,崇高的教育信仰、良好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素养仍然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