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创新 |《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因材施教与教育治理研究》课题顺利结题

发布时间2022.11.23


本文大概1521字,读完共需3分钟。


2020年8月-2022年11月,通过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和一线学校多方协同,经过两年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由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教授和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刘邦奇教授共同负责的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课题《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因材施教与教育治理研究》顺利结题。2022年11月17日晚,课题结项评审会采用线下线上混合式会议方式举行,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波、西南大学教授刘革平、蚌埠市教育局副局长段元丽、科大讯飞教育副总裁王士进组成的评审专家组经过认真评审,一致同意该课题结项通过。



课题组负责人郭绍青教授和刘邦奇教授首先对评审专家组表示欢迎,并介绍了课题背景、人员组织、课题形式等情况。郭绍青教授指出,本课题是西北师范大学与科大讯飞合作,在联合培养智能教育博士和信息化教育治理博士方面做出的实践探索,希望通过在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等教育教学一线开展研究实践,能够培养博士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课题组成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贺相春从项目基本情况、项目执行情况和项目成果清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情况。课题组成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和课题负责人刘邦奇教授对课题组在蚌埠学校一线开展的智能技术支持的因材施教和教育治理实验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在两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本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智能时代因材施教和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新内涵,总结凝练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和学校信息化治理实践模式,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治理实践提供了参考。在学术价值方面,本研究共出版专著1本,研究报告8本,CSSCI论文10篇。在实践价值方面,本研究构建的具体实践框架和模式在实验校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效。在社会影响与效益方面,本研究基于智慧课堂开展的规模化因材施教实践活动,助力蚌埠市汇聚因材施教678个优秀案例,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蚌埠市在全国智慧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力,也为其他区域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获得省部级领导好评,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评审专家组在听取课题组情况介绍后,就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认真质询与讨论。刘革平教授指出,课题的研究特别扎实,有调研、理论研究、模式提炼,在因材施教和教育治理两大领域都有扎实的工作,建议将提炼的模式在更多的学校进行推广应用。孙波教授指出,课题最核心的是实践模式部分,建议通过对比数据,对实践模式的具体应用效果展开进一步研究。段元丽副局长指出,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深入一线,为一线教师就如何选取课题、撰写论文等给予了诸多指导,有效提升了蚌埠市教师的信息素养,希望进一步明确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和学校信息化治理实践模式的适用范围,并给出推广应用的建议。王士进副总裁指出,课题组重视智能技术的应用,对智能技术在因材施教和教育治理中的典型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索,为智能技术与因材施教和教育治理的深入融合奠定基础,建议在“五育”与教学的结合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体育、美育中的因材施教模式。黎加厚教授指出,本课题的主题很契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希望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资源建设等难点问题方面进一步聚焦,实现因材施教落地。


最后,评审专家组经过内部讨论,形成统一评审意见。评审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在区域性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并引入UGBS模式,在组织模式上具有鲜明特点,在智能技术赋能因材施教和教育治理方面取得创新突破。整体上看,该课题研究方法科学有效,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结题鉴定材料齐全、撰写规范,相关的报告内容详实,一致同意课题结项


附表:项目成果清单

  

文稿 | 朱广袤

编辑 | 刘梦蝶

审核 | 张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