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有诊断 教学个性化
发布时间2023.03.27
全班作业完成后经电子扫描批阅,生成“本本不同”的个性化作业发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解答班级“共性”错题,“个性”错题则针对性一对一辅导,或者布置专题学习任务由学生在课间进行小组讨论……
这是江苏苏州昆山、常熟、张家港等地部分中学日常作业的场景,也是近年来苏州地区应用大数据技术深化作业改革,进行精准化教学施策和精细化作业管理而营造的个性化教育生态。
读懂学生 从设计分层作业开始
在张家港市第一中学,大数据从知识水平、练习成绩、学习习惯等方面了解学生,为学生画像,根据知识掌握程度分层布置作业。数学教师张闻娟介绍,这个分层并不是固定的,因为同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不同内容时,学习效率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
借助智学网每周一次的学情数据分析,学科组得以即时追踪学生的变化,以动态的眼光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让孩子们始终接受现阶段与自己最为匹配的学习任务,享受“跳一跳,摘苹果”的成就感。
同样,在昆山震川高级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吴政早已习惯了经常边揣摩学情数据,边调整复习进度。过去,经常有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拿着“难啃”的题来提问,他会建议先掌握基础题。现在,吴政布置作业时,可以提前依据学情数据和学生画像布置分层练习。高考前两三个月,B层的学生要以练习中档题为主,比如电磁感应相关练习;同时让学生多多熟悉情境类试题,这类题可能本身并不难,但是容易吓退B层学生。
老师“有所推有所不推”,学生“有所练有所不练”,高三备考依托学情数据摆脱了“齐步走”,复习得以兼顾效率和分层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 绘制精准教学地图
不仅为学生绘制个人“画像”,教育大数据的“知识图谱”功能也为整个教学流程满足个性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
曾任张家港市第一中学校长的张军介绍,学校要求所有老师善用智学网分析学情,尤其是“知识图谱”,它能基于学生学情,自动孵化出整块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地图”,生成个性化学习手册。此外,随堂练当堂完成,即时反馈;课后自主作业提前公示,限时提交……这样精准控制的作业流程中,老师既能发挥统一教学优势,也有精力进行个性化辅导,学生的负担也相对减轻。
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的个性化学习手册领导小组成立三年来,学校集中备课组力量,开展校本教研、主题调研,开发“分层推题”“个性推题”“必推题”等灵活多样的作业命制形式,搭建少而精的校本作业体系。
校长居群丹最大的感受是,从学校的角度看,每个学科、每个年级都能定位薄弱环节,细究原因,能更好地分工、合作,创新校本教学模式。
技术赋能 助力提质增效
“双减”和新高考影响下,苏州地区初、高中学校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利用数据学情分析,创新作业形式,用提升作业的“质”来控制作业“量”,从而拓展学生成长空间,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在竞争和交流之间合力交出一份别具特色的“苏州作业”:
一是把握分层,设置不同作业的进度、难度和效度。市教科院要求创编符合学习规律、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作业,又要设计难度适宜、体现能力导向的提高性作业。
二是基于个性化,丰富作业设计形式。教师将“复习与预习”“基础与能力”“小题与大题”“经典与创新”“单元与滚动”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科学渗透,锤炼命题水平。
三是利用大数据,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校内,每天的统一作业数据被采集、分析、提炼、存档;校外,每次阶段性考试后,市教科院都会把考情分析数据分发给每个学校,方便学校靶向定位,修正教学任务。
信息化技术与作业改革融合,主体始终是课堂,学生是最中心。如何用好科技手段减负增效,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终身学习力,苏州教育始终在路上。(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已粲 通讯员 黄健)
消息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