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长宁,美育与科技共舞

发布时间2025.04.02

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以数字技术赋能美育教育,推动美育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智慧教育平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艺术体验、改进评价过程。

作为上海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上海市长宁区以“标准化+个性化”的实践路径,构建区校两级教育数字基座,打造“活力教育”新生态。在这里,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与美育共生的翅膀,让艺术灵感在数字土壤中生根发芽。让我们走进长宁校园,看科技如何点燃美育之光,赋能每一份童心与创意。

玉屏南路小学:电子班牌让走廊变身“云端艺术馆”

在玉屏南路小学,教室门口的智慧电子班牌不仅是校园信息的“动态窗口”,更是一座连接科技与艺术的桥梁。通过“班级风采展示”功能,学生的绘画、摄影、手工作品以图片、视频形式轮播,让走廊成为流动的云端画廊。而科技赋予的“触摸互动”功能,则让师生可以随时浏览优秀作业、活动剪影,甚至为心仪作品投票,让美育浸润日常。

一场“阴雨天的艺术课”摄影课,更让科技与美育的融合迸发火花。2025年3月4日,学校摄影社团在阴雨天开展“雨润新绿”主题创作活动。学生们手持相机、学生机,穿梭于校园角落,捕捉雨水浸润下的树叶纹理。

光影实验:雨水在叶片上凝结成珠,学生通过微距镜头记录水滴折射的斑斓光晕,结合摄影教师指导的“曝光与构图技巧”,创作出《叶脉星河》《雨露交响》等作品。 

图片

科技辅助:教师利用手机上的App实时分析光线参数,调整快门速度与ISO值,确保阴雨环境下的画面清晰度。社团成员归同学感叹:“原来科技能让摄影更简单,雨天的树叶也能拍出科幻感!”  

图片

电子班牌变身“云端画廊”:摄影展的科技表达,学生的美育作品通过数字基座联通智慧班牌的“云端上传”功能,一键投送至全校电子屏。本次“智影未来”摄影展设置三大互动板块。动态展览,班牌循环播放《雨润新绿》系列作品,点击即可查看拍摄的作品与创作心得;点赞互动,师生通过班牌触摸屏为心仪作品投票,实时生成“人气榜单”,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跨学科融合,结合科学课“植物蒸腾作用”知识点,班牌同步展示树叶显微结构图,实现“艺术与科学”的跨界对话。 

微信图片_20250402140442.png

北新泾三小:五育应用搭建“云端美育社区”

北新泾三小依托数字基座上的五育学生评价应用,将美育空间延伸至云端。学校老师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季节或者教学主题,设计并发布各种美育主题活动。例如,在寒假期间,学校发布了“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传统节日”体验活动,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了解春节、元宵节的由来,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信息发布后,学生们利用春节假期进行创作并拍照上传自己的绘画、剪纸或者民俗体验作品,家长和教师可以在应用内对学生们上传的作品进行点评,学生在成长圈上也可以互相浏览作品并进行点赞、留言,分享自己对作品的喜爱之情或者提出问题。

这种“线上参与—云端展览—即时反馈”的机制,让美育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家长、学生、老师交流互动的纽带。一幅幅稚嫩的画作,一张张精美的剪纸,背后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而即时的反馈与互动则让这份热爱得以延续,让美育在云端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图片

六所学校引入GenAI美育智评:让孩子每一份创作都“会说话”

基于数字基座升级引入的大模型技术,长宁区率先在延安初级中学、愚园路一小等六所学校试点“GenAI辅助美育智评”功能。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强大的语义理解和图文识别能力,学生可以在系统中拍照上传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语音沟通。系统会给予鼓励式的反馈,无论是橡皮泥雕塑、航天模型,还是即兴涂鸦,只要学生拍照上传,AI就能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敏锐地捕捉作品中的巧思,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

学生们还与 AI 畅聊创作思路:“如果用荧光色表现宇宙神秘感,会怎样?”“这颗星星代表我的梦想!”……AI始终以欣赏式反馈引导学生尽情表达创作故事,成为激发他们自信表达的贴心“倾听者”,让每一份创作都能在这智能互动中“开口说话”。

图片

让科技听懂童心,让艺术照见未来。数智校园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进化。电子班牌让墙壁“开口说话”,云端社区让艺术“无界流动”,GenAI让评价“有温度”。在这里,科技不是替代艺术,而是解放学生的想象力,让每一滴雨水、每一片树叶都成为美育的载体。

未来,长宁教育将继续以“科技+美育”为双翼,培育兼具审美感知力、创新思维与数字素养的新时代少年,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果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