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AI,看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的教育“智”变

发布时间2025.08.14

人工智能教室里,四年级的学生们正围绕着他们搭建的未来派模型热烈讨论。老师轻点屏幕,中央电化教育馆的“畅言智AI平台”即刻投影出清晰的编程界面。“想象一下,如果让这个小助手帮我们维护校园安全,你会设计它做什么?”老师话音未落,孩子们眼中已闪烁起创造的光芒,这是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人工智能课堂的日常图景。



图片
机制筑基:构建双轮驱动体系

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这所创立于1910年的百年老校,正以科技为笔,在新时代的教育画卷上挥洒创新色彩。作为首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学校将深厚的育人底蕴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科创教育生态。


学校构建了完善的人工智能教育管理架构。教学研促中心、数字信息中心与后勤管理中心协同发力,形成“专业+教学”双轮驱动的实施体系。通过政策引领、平台应用、实验室建设、课程实施等九大工作机制,学校构建起立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框架。丰富的人工智能器材、2个专业教学室和1个“小爱迪生”工作室,为学生们提供了触摸未来的实践场域。



图片
课堂深耕:融合赋能育新才

课堂是创新的主阵地。学校在四五年级开设央馆人工智能课程,依托《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系列课程》小学版教材,开展48课时的系统教学。“畅言智AI平台”成为教学利器,其丰富的授课资源、AI编程系统和三类实验资源,让抽象技术变得可触可感。周敏玉老师设计的《组装智能救援机器人》课例入选央馆典型课例,徐斌老师带领学生开发的“交通安全宣讲小助理”,将语音合成技术转化为校园安全宣传的智能助手,展现了技术赋能生活的生动实践。



AI赋能课堂的探索从单一学科向语文、德法、心理、英语等更广泛的学科课堂延伸。这一趋势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徐莹颖老师英语课参与的区级项目《中小学课堂教学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践探索》研讨,到各学科的赛课、展示课,AI工具正成为提升教学实效的新动力。郭丹丹老师面向全区汇报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智能体的应用实践研究》,正是这一多学科探索实践的代表性成果。该研究集中展示了智能体深度融入课堂、赋能教学、提升效益的有效路径,为探索未来教育形态提供了实践经验。这些扎实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学校“以课题改革课堂,将研究落到实处”的理念。


面对专业教师紧缺的挑战,学校实施“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师资培育战略。截至目前,累计派出60人次参加各级培训,总学时超800小时。江南大学专家的常态化指导、科大讯飞技术人员的驻校支持、甚至具备专业背景的家长志愿者,共同织就多元化的教学支持网络。这种开放融合的师资建设模式,为课程实施注入了持续动能。



丰富多样的活动催生了显著的创新成果。“未来工匠·卓越工程师启蒙教育夏令营”、“小工匠冬日体验营”等活动掀起校园AI热潮。基于AI+的工程教育实践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在学生社团大力实施,小工匠们将所学转化为创造力,百余人在各级科创赛事中获奖,更诞生了十余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智能产品。其中“自带补光的镜子灯”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印证了“创想”到“智造”的教育转化力。



当百年老校遇上智能时代,华庄中心小学紧随无锡经开区“因材施教”项目深化课堂变革。配备科大讯飞AI黑板的教室、覆盖全学科的智慧课堂,共同构建起“以细筑基,向智而行”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正如副校长张丽英所言:“要用科技赋能教育,用研究引领发展,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走进了课堂,改变着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