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奇到创造:当AI遇见初中课堂
发布时间2025.08.2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正逐步走入课堂,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诸暨市城东初级中学作为地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程,依托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和智能平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技术原理,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AI走进课堂
创新教学激活学生潜能
在城东初中,吴昊翔老师开设的创新课程《人脸上的密码》,依托畅言智AI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在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展,实验室与平台组成完整的技术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安全、开放的操作环境。课堂不仅讲解科技知识,更通过互动体验引导学生亲身探索技术背后的奥秘。
课程伊始,吴老师带领学生了解人脸识别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验室现场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摄像头如何识别面部特征。学生分组采集面部图像,尝试不同角度、表情和光线条件,并观察系统实时识别效果。吴老师现场讲解图像灰度化、特征提取和相似度计算等可视化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法原理。看到摄像头准确识别出自己微笑的样子,学生李昊霖忍不住笑出声,兴奋地说:“原来算法也能‘读懂’我们的表情!”
这种互动式课堂,让AI不再只是教师辅助工具,而成为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创造力的重要载体。

实践操作
理解算法并培养能力
在原理讲解之后,学生们分组开展实验操作。他们通过实验平台采集面部图像,观察系统识别结果,并记录数据。学生们发现,低光或偏侧角度会影响识别准确率,各组尝试调整摄像头角度、改善光线,并记录不同方案下的识别效果。吴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差异,讨论改进方法,并让各组分享实验心得。
通过这种实践,学生不仅理解算法局限性,也掌握了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课堂结束时,学生纷纷表示,人工智能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一个可以通过亲身探索和操作体验的生动世界。

人工智能课程
激发学生创新力的新沃土
城东初中的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程,通过跨学科知识体系和深度课堂融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课程不仅涵盖技术原理讲解和实验操作,还包括数据分析、项目设计与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吴老师指出,人工智能课程的意义远超技术层面,它不仅塑造学生创新思维,也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单一技术人才,更是具备跨领域知识、创新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持续实践,学生在实验室和平台中不断尝试、探索与改进,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迈向教育创新的未来
城东初中的人工智能课程已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教学体系。从基础认知到实验探索,从单节课程到综合实践,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接触并应用AI技术。学校利用教学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和实验支持,让课程设计更具针对性与操作性。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逐步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创新意识。
这一系列课程的实施,标志着城东初中在教育创新和未来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展课程应用场景,鼓励学生参加AI项目设计竞赛、跨校交流和科技作品展示,持续完善课程体系。通过这种前瞻性课程设计,城东初中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他们在未来能灵活应对挑战、持续创新,并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