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南湖区:用数字化赋能课堂,打造教学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11.06

11月5日,嘉兴市南湖区“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专题研讨(小学)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中港路校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AI赋能课堂教学为主题,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径与新形态。区研训中心副主任沈李琴,小学英语教研员何玲丽及全区各小学的英语、数学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技术如何为课堂教学注入智慧与活力。



图片

AI融入课堂:教学焕发新光彩


钱骋老师借助AI听说课堂带来英语课《Unit 3 Places we live in 》。课堂通过chant互动引出社区概念,借助图片与对话引导学生认识图书馆、太极拳俱乐部、健身房等社区场所。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看图说话练习,描述场所位置与活动。接着通过听录音选路线、看动画选答案等活动巩固知识,模仿朗读提升口语。角色扮演环节学生积极介绍社区,最后三人合作完成对话,介绍社区并邀请“Miss Star”参观,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随后,陈瑶瑶老师展示了一节AI赋能的数学课《圆柱的认识》。课前,陈老师借助星火智能批阅机完成前测分析,精准发现76.1%学生能识别圆柱,但仅50%掌握“面动成体”原理。课堂上,她运用智慧课堂,通过AI黑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圆形叠加“长”成圆柱、矩形旋转形成曲面。这种可视化教学让空间思维薄弱的学生也理解了圆柱的形成原理。AI技术实现了精准教学,系统实时反馈学情,使教师能针对性辅导。该课充分展现了AI在学情诊断、难点突破中的优势,为数学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范例。



课后的说课环节,钱骋老师阐述了AI技术与语言教学的融合路径。她通过AI生成动画创设社区情境,利用语音识别系统提供发音即时反馈,并引入AI数字人“Miss Star”作为虚拟游客,引导学生扮演导游进行沉浸式对话。陈瑶瑶老师分享了数据驱动教学设计的思考,她借助AI批改机精准定位“面动成体”是学生的主要难点,进而利用动态演示将抽象原理可视化,有效突破了空间想象瓶颈。


图片

实践经验分享:共话智慧课堂未来


观摩课后,三位一线教师分享了他们深耕AI教育应用的实践与思考,从写作、数学到教研模式,多维度勾勒出智慧课堂的清晰轮廓与未来路径。


嘉兴市实验小学的章吉佳老师以《当AI走进习作课堂,我们如何顺势而教?》为题,揭示了AI如何重塑传统写作教学。她介绍了从“无从下手”到“胸有成竹”的写前构思、有章可循的范文引路,到利用AI进行数据诊断,生成问题清单以精准定位讲评方向,最终实现分层修改、因材施教的全过程。



秀城实验教育集团的沈思媛老师则分享了《基于“研题导学”的精准导教》实践。她以一道习题为例,解析了如何通过数据分析,从模糊经验走向精准导航,实现从题海战术到精准聚焦的转变。这一人机协同模式推动了教学由人工精准迈向智能精准,最终目标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因材智教”。



凤桥镇中心小学的沈雨婷老师带来的《从“算法掌握”到“算理贯通”》案例,展示了AI如何将传统计算课升维为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她构建了四环贯通的智慧课堂:课前通过AI智能批阅实现数据驱动的学情定位;课中运用AI数字人创设“规划社区”情境,将算法练习转化为沉浸式探究;借助即时反馈系统实现全过程评价;最终引导学生超越算法本身,深入理解乘法算理。



三位老师从课堂数据采集、智能评测、教学决策支持等角度,阐述了AI在课堂教学中的多元应用场景,为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活动的最后,南湖区小学英语教研员何玲丽老师作总结发言,为本次研讨画上了句号,并描绘了AI赋能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蓝图。



*文中数据源于实际应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