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二中学:融合信息技术,探索课堂新型教与学

发布时间2023.09.12




教育是爱和责任,教育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上海市第二中学通过融合信息技术驱动课堂教学创新,赋能教学提质增效。





创办于1902年的上海市第二中学,坚持“和谐教育、适性发展”的办学理念,把握“信息化”和“双新”的改革方向,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着力建设智慧课堂、自主学习、个性成长三大空间,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数据驱动课堂教学创新


在徐汇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融合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新模式探索》研究与学校信息化总课题《基于循证视角的适性发展教育研究》的引领下,市二中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特征和课堂教与学的内在本质,探索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教与学模式创新。


数学组作为学校教学创新改革先锋团队,课前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基于班级学情精准备课,课中通过适时同步练习,实时数据统计实现重难点知识精准教学,同时针对性布置个性化错题与变试题练习,利用微课模式录制重难点试题发布给学生观看,提高试题讲解效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特色融合创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改变过去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资源,适时抛出问题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组的蒋老师介绍,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发布全班作答、小组作答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学生当堂作答,试题实时批阅,知识掌握情况一目了然,对重难点的讲评也更有针对性。“利用主观题拍照上传、学生讲功能一键投屏,或者是聚焦-讲解功能,对于重点题目的讲解很直观、很实用。”屏幕上实时呈现学生的动态解题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交流表达意识。对于个别学生的薄弱项,蒋老师通过定向推送知识点讲解微课和个性化的变式题,加以针对性辅导。


数学组在学校的教学模式探索和课堂转型方面起到了增强性带动作用,引领学校其他学科积极探索教学创新。物理学科也在尝试使用微课等形式,辅助试题和知识点讲解。信息技术学科在单元教学、班级教学过程中采用智慧课堂进行授课,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科素养。“我们把智慧课堂系统搬到了图书馆里,创设了数字化的学习情境,通过开展制作电子书的单元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提升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学科的胡老师说。



智慧赋能作业提质增效


优化作业设计,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市二中学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减负增效。基于大数据基准下的班级与个人学习图谱画像,通过自由出题练习、发布打卡任务、发布语文和英语朗读作业等形式,丰富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物理老师利用打卡任务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订正、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语文和英语学科老师在线发布朗读作业和听说专练,能够及时查看学生语音朗读情况,高效便捷。同时,根据学生的分层能力老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作业布置,必做、选做相结合,提高了作业灵活性,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



“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我会通过智慧课堂去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从题库内找到一些基础练习题推送给这些学生。”王老师介绍。学生在学习机上接收学习任务,进行刷题练习,AI错题本会自动收录课中、课后错题,并针对性推荐强化练习题和微课讲解,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前晚上作业答疑可能要到七八点,但有了教学机后,学生可以自行学习一些知识来解决疑问,大大节省双方的时间。同时有些学生不好意思找老师问问题,有了这个平台,也帮助到这部分学生来自主学习。”



对学校三年多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应用数据与同期学业数据进行追踪分析,发现市二中学的学业水平自信息化建设以来处于稳步提升状态,同时不同年级教师结合年级的教学需求呈现差异化功能选择偏好。高一年级以新知的学习为主,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其授课次数和标准分提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高三年级主要是复习和针对性提高阶段,对学生的薄弱项针对性推送微课和资源,其标准分提升与微课次数和资源分享次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市二中学作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将通过持续深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创新应用,推进全面育人的课堂教学变革,致力于实现学生的适性发展。



文| 梁阿慧

责编|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