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之间,重回因材施教教育理想

发布时间2025.09.25

教育的奥义,常常隐含在最质朴的“一问一答”之中。


01

跨越东西,因材施教的古典理想


《论语》所记录的杏坛日常,孔子面对弟子之问,因人作答映照着其“教人各因其材”的智慧。 

冉有、子路问政,孔子对以一进一退。又如颜渊、仲弓、司马牛问仁孔子分别以“克己复礼”“敬、恕、无怨”和“言也讱”为答。

每个弟子性格、境遇和能力各异对于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这便是“因材施教”的古典理想:教育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看见学生的差异,从而因人设问、因人作答。



 

几近同时,远在雅典的苏格拉底,也在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着类似的教育理念。“助产士”自比通过诘问推动学生突破思维的藩篱“自生”思想

孔子与苏格拉底,虽分属东西文明,却在“问答之间”照见彼此,也照亮了一条贯穿教育史的精神暗线:人类的学习,从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往复交互中的智慧生成。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维的点燃——问中启人疑窦,在答引向澄明。

今天,当我们与人工智能大模型展开对话,本质上仍在延续以问题为起点、以回应为触发的古老传统,在追问中不断获取知识与理解。而人类迈入人工智能时代,也正通过模拟并超越古典“对话”模式,推动学习方式的回归与进化。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正推动人机交互向自然、流畅、深度的对话与协作演进。“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因此获得全新诠释:AI以问答为媒介,在大规模的场景中重现因人作答的“个性化对话”



02

价值与边界AI如何让教育回归本身


人工智能的浪潮早已涌入教育场域的各个场景。但它所改变的,并非教育的本质,而是教育的“条件”。

AI正在重塑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过去,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受限于班级规模与有限时间,只能依赖经验揣摩差异。如今,AI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识别规律与不足,让教育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洞察”。学习不再被固定于“静态课程表”,而是随学生成长动态调整的学习旅程。

更重要的是,AI正在改写教育公平的逻辑。孔子所在的时代,向贤师请益是少数人的特权。而今天,高质量的反馈从稀缺走向普惠共享。每个孩子都能在AI的支持下,随时获得伴随成长的回应与引导。传统教育依赖统一进度与标准化内容来保证公平,却常常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不均衡局面。AI的赋能,不仅提升了效率,还推动个性化与公平性有机共生。



与此同时,AI还能将教师从作业设计、作业批改等繁重琐事中解放出来,把宝贵时间投入教学研究、思想启发和学生关怀等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然而,AI的价值也有边界。它能回答所有问题,却难以真正发问;它能传递信息,却未必能唤醒思维。教育的意义,从不是答案的堆叠,而是思维被点燃的刹那。孔子所言“愤而启,悱而发”的启悟瞬间,苏格拉底通过反问直面“无知”的逼问,都是教育超越知识传递,成为灵魂触碰的真实写照。



正因如此,教师在AI时代的角色愈发重要:他们是提问的设计者,引导学生超越标准答案,直面真正的问题;他们是意义的诠释者,在信息洪流中帮助学生建立价值判断与批判框架;他们更是心灵的唤醒者,以人格与信念、情感与关怀,点燃学习者内在的责任感与探索欲望。

AI的意义,不在替代,而在于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规模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03

因材施教:从理念走向普遍现实


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拓路者,科大讯飞以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为底座,联合教育生态伙伴,凝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实践,共同推动古老教育理念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规模化因材施教落地为体系化、可持续、可感知的日常实践

在家庭场景中,讯飞AI学习机基于知识图谱与学情分析,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遇到薄弱环节时,系统能即时匹配讲解与练习,实现哪里不会学哪里就像一个24小时陪伴的专属教师,因材施教走进千家万户 


在学校场景中,智慧课堂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时采集教与学数据依托数据汇集、分析和应用,支撑精准教育个性学,提升师生教与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AI批改作业、生成学情报告,让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启发和交流

随着全栈自主可控的星火教育大模型迭代升级,AI赋能教育进入新阶段。它不仅能精准推荐学习内容,还能支持多轮启发式问答,模拟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展现出类人的互动能力。

依托星火教育大模型和数字人技术,学生可以奇思妙问好奇窗前与爱因斯坦、李白、图灵、张衡等十余位科学巨匠和文化名人展开对话,在问答之间激发深度思考与主动探索。



在课堂上搭载了星火教育大模型的讯飞AI黑板正在成为课堂上的“第三主体”,大模型自动识别手绘图形,实现3D剖分与动态展示,推动“数形结合”、虚拟人互动教学等创新应用。目前,该类“师-生-机”三元课堂已覆盖全国5.8万所学校,累计服务超1700万师生,开展课堂教学5000万余次,互动学习超过40亿次,虚拟人问答超过353万次。



在作业批改环节,基于新技术的星火智能批阅机,10分钟就完成一个班级作业的全自动批阅、原卷留痕打印与精准反馈。数学题可按步判分、分析错因;英语作文支持逐句点评与提升建议,推动教学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诊断-反馈-提升”的闭环。该系统已应用于4.2万余所学校,每月生成学情报告超1000万份,辅助精准教学。



学业之外,AI也在助力“五育并举”,从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延伸,推动教育评价与指导的全面智能化。其中,体育教学正迎来深刻变革。通过AI姿态识别与数据分析,讯飞联合北京体育大学等多所体育高等院校构建“采集-诊断-指导”一体化方案,实现数据驱动的体育课堂。目前已在2000余所学校落地,学生运动兴趣提升43%,体测优秀率提升12.5%。

 


创新教育方面,AI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伙伴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解决方案通过AI教师辅助答疑、智能学伴互动、大模型训练等形式,助力学生深入掌握AI前沿知识。该方案已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含港澳)4500多所学校常态化应用,覆盖师生超200万人,有效提升师生科创素养。此外,讯飞还基于超10亿心理数据打造青少年心理大模型,打造AI心理伙伴,提供伴随式筛查与干预辅导,强化学生心理韧性。


区域层面讯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战略号召,将“因材施教”理念落地为突破关键场景的实践路径。目前,该方案已于武汉经开区、合肥、枣庄等90多个地市、区(县)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通过AI赋能区域教育治理升级,讯飞因材施教解决方案正为国家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让更多孩子“上好学”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使规模化因材施教”从理想逐渐成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


如果说孔子与苏格拉底揭示了教育的“哲学起点”,那么人工智能则拓展了教育的“技术可能”。这是一种跨越千年的时代回应:因材施教,不再只是少数贤师的智慧,而是技术与人文结合后的普遍可能

孔子诞辰日到来之际,我们重提“因材施教”,并非将理想简单,而是看它在AI时代获得了现实的土壤和落脚点。

真正的教育,不止于知识传递更在于思维深化在这一点上,古代圣贤与现代智能越千年而呼应

教育的火焰,在问答之间燃烧不息,因材施教的理想,在AI的共生共进中,前所未有地逼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