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师者 | AI时代,教师何以为师?
发布时间2025.09.10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AI+”时代,这把火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燃烧。
2025年的教师节
是致敬的时刻,更是思考的契机。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席卷之下
“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形象似乎正在被解构。
今天,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更深刻的时代追问
AI时代,教师何以为师?
站在历史拐点的教师
AI正在深度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逻辑与组织方式,作为社会认知再生产的关键领域,教育亦无法置身事外,它正站在一场结构性跃迁的临界点。这不仅是一次范式革新,更是一场教育哲学的转向。
以生成式AI、智能体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正在解构传统教育时空关系。教育范式也正在发生迁移:从知识传递效率提升到认知方式变革的质变。
AI不仅能完成作业批改、作文点评、错因分析,还能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在数学课堂上,AI黑板可以将手绘图形自动识别并动态展示;在语文和历史课堂上,教材人物“化身”为虚拟人,与学生对话,引导思辨;在体育教育中,传感器与AI结合,精准采集学生的动作数据,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在心理教育中,AI心理伙伴通过共情与对话,陪伴学生走过情绪低谷。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考:教师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背后,藏着对未来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人机协同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一纸《意见》,不仅点明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向、路径,更为教师角色重塑和价值革新提出了时代课题。
过去,教师的价值常常与“知识传授”绑定。但今天,AI像一个24小时在线的私人助手,能够随时给出答案,甚至像一个耐心的“辅导员”般与学生对话,引导他们推理和思考。
在知识传授这个维度上,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超越人类教师的能力。这促使教师重新思考自身的专业价值和独特优势,更重要的是如何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在使用中引导学生进行数智化学习,实现师生能力提升的双向赋能。
问题不再是“AI或教师”, 而是“AI和教师”,是人类智能如何与人工智能协同进化。
教师,已然站在这场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拐点上。
AI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人工智能+教育”加速落地之下,数字技术正在重构教育生态的底层逻辑。智能学伴、智能教师、人机协同的教学新模式不断涌现,课堂不再限于一隅,学习也不再止于一时。
在这些变化背后,是一群教师在角色重塑中的探索与坚守。他们既是教育者,也是数字化转型中的学习者与适应者。
在安徽庐江泥河中学,英语教师方佳面对基础薄弱的乡镇学生,用智慧课堂学生机开展英语听说训练。AI即时呈现的声波曲线和评分反馈,让他们慢慢找到自信,敢于开口,发音标准率从65%提升至93%,有人甚至站上了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的舞台。方佳说:“教师停止成长,课堂就是一潭死水。”在她看来,AI并不是替代者,而是拓展课堂边界的助推器。
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中心负责人汪凌带着团队,把AI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校园里,一个“摘果子”的念头,催生了一节“智能计数摘果器”的课程:从算法到机械,从失败到改进,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了AI的意义。她坚持“教师必须先成为学习者”,带领团队不断拆解AI教具、开发跨学科课程。她的课堂上,AI不再是抽象的算法,而是能唱歌、能搬菜的伙伴。
在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王春娥老师23年扎根高原,见证了从粉笔黑板到智慧课堂的跨越。她深知,硬件易得,观念难变。“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是人的思维要跟上。”她既关注课堂效果,也推动教师团队用好新工具,激活教育热情。她常说:“知识能速成,观念要十年甚至更久。”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她用育人坚守和与时俱进,搭建学生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
他们的故事,映照着教师的新坐标:在这个“答案触手可得”的时代,教师的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进一步凸显。教育的本质,从不是“给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的那段路。
AI让教师的“专业坐标系”被重新绘制,但它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让教育回归本质。
科大讯飞,做教师的“同路人”
今天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数字化浪潮中的学习者、适应者、创新者。
作为深耕智慧教育二十余年的企业,科大讯飞见证并参与了这场变革。我们基于持续的技术研发迭代和应用实践,探索出了“过程性学情采集 — 智能评价 — 学习路径规划 — 精准教学 — 个性化学习” 的规模化因材施教技术支持路线。基于这一路线,自2019年起,已在全国90多个地区,与教育管理者、一线师生共同开展因材施教综合实践,惠及千万师生。
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以教师为中心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星火教师助手为教师备课、资源检索、教学管理提供高效助力;智慧课堂构建全场景伴随式数据采集环境,支撑精准教、个性学,助力教学减负增效;AI课堂实录与分析通过课堂教学行为的 无感知采集、全过程数字化解构,精准赋能课堂记录多模态化、课堂分析数据询证化、优化建议智能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I教研平台通过AI助力的教研、科研和培训等,持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专业能力。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教师主动把AI当作伙伴:在备课时,用星火教师助手生成跨学科教学案例;在课堂上,用智慧课堂系统实时追踪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在教研中,AI课堂实录与分析全景监测、循证分析,促进专业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能力扩展,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学生,更高效地组织教学。AI赋能之下,教师得以回归育人本质——更多时间用于心灵交流,更多精力关注个体成长,更多可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在AI时代,教师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光束:
他们坚守教育本质,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守护育人初心;
他们拥抱新技术,用AI赋能教学、拓展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他们突破传统边界,把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能力培育。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不断学习、勇于革新的教师,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才真正有了温度与灵魂。
我们愿与每一位教师同行
以技术赋能教学,以AI助力成长
共同走向一个更加人性化、更有创造力的教育未来
这个教师节
向每一位教育革新者致敬!
致敬每一位在变革中创新、在挑战中坚守的教师
我们坚信
AI将拥有全世界的知识,但永远不会替代老师
未来不属于 AI,而属于掌握 AI 的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