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知新”课堂: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 AI在校园

发布时间2025.09.02

提起深圳,“创新”“多元” 是绕不开的标签。这座城市的活力,同样浸润在教育领域的探索中。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数智技术正悄然改变着课堂形态,让因材施教从理念走向实践——无论是从教26年的资深教师,还是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都在技术赋能下找到破解教学难题的新路径。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导航


“同学看,看这道平行四边形的题,正确率不高,这节课我们先攻克这道题。”期末复习课上,数学教师陈国庆精准地锁定班级共性错题,这背后离不开大数据分析的助力。


陈国庆老师基于数智作业学情分析进行复习讲评


作为拥有26年教龄的数学名师,他经历过传统教学的局限“过去凭经验选题、靠感觉分析学情,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差异。”2017年因人才引进从江西高安来到深圳,他发现这里的学生更具多元特质,“因材施教”的需求愈加迫切。数智作业系统的出现,为他打开了新视野。 


期末复习阶段,陈老师会结合龙岗区命题趋势和深圳市中考方向,在数智作业系统中按知识点筛选题目。系统能自动标注每道题的难度系数,他再按“先易后难”的梯度微调,一套高质量的模拟试卷很快就成型了。这让选题组卷从“大海捞针”变为“靶向定位”。


学生答题后,老师可以按照自己习惯,先批改后再经由系统扫描分析学情,或者让系统辅助智能批改,一个班级50个人,系统2分钟就能完成班级学情,精准到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数据导航”。


基于学情数据,陈老师将作业分为基础、提升、拓展三层。“每个学生既要完成‘该完成的’,也要够到‘跳一跳能及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基础性练习和微课讲解,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能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


陈国庆始终坚持“思维自然生长”的理念,在日常学习中,他鼓励学生去尝试一提多解,提升数学思维。而数智作业就像一位隐形教练,既指出短板,又提供训练路径。“这相当于给老师加了‘分身’,能更专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成长。”


AI 为青年教师按下“加速键”


相较之老教师的从容,对于初来乍到的英语教师姜斐宇来说,与“时间”抢跑是常态。一口流利的英语打开课堂,面对的是一双双茫然的眼睛,如何用“听得懂”的英语和学生交流成为第一道难题。


“要管理班级纪律,要去老教师班级听课学习,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基础拆解课本知识点……”姜老师描述初入职场面临的一个个难题,“时间不够”。


接触星火智能批阅机,姜老师就成为了“忠粉”。“我只用扫描完作业纸,机器批改我就可以去做别的,等差不多批改完,我再去打印出来,复查一下就行。”她算了一笔账,以前批改一个班50个学生的作业,最快也得两节课,现在从操作到复核,半节课都不要。而且打印出的作业留有清晰批改痕迹,和人工批改别无二致。


姜斐宇老师利用星火智能批阅机批改作业


星火智能批阅机自动批改打印出的作业


有了更多的时间了解班里的每个孩子,姜老师也慢慢找到了与他们沟通的要领,“要更包容,告诉他们你们怎么做可以更好,而不是直接去批评你这样不好。”



技术带来的不只是效率,还有教学创意的释放。


在“模范”主题单元课上,姜老师用AI生成钱学森数字人,当屏幕上的“钱学森”用亲切的语气朗读课文时,学生们的眼神里满是兴奋。


技术赋能,师生共成长


作为集团校初中数学科组科组长、教学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国庆也经常在教研中强调,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学科逻辑,构建清晰知识框架,引领学生系统掌握。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他认为有效的实践路径在于:


问题引领,深化思考:以高质量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能力,鼓励深入思考与探索。


技术融合,创新体验: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供更丰富、生动的学习场景。


数据驱动,科学评价:科学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诊断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流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成长与进步。


基于学情数据进行教研备课


在知新学校,数智化已融入教学基因。探索已见成效:学校教学质量从区域中游稳步提升至前列。


数智赋能的深层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它让经验丰富的教师突破“经验瓶颈”,让青年教师加速成长,更让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属于自己的成长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