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人工智能+”,科大讯飞智慧教育一直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5.08.27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并明确提出“创新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等一系列具体要求,为智慧教育发展划定了清晰路径。
*点击查看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深耕教育领域二十余载,科大讯飞始终聚焦国家教育发展重大命题,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公平化推进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坚定践行者。
人机协同破局
重构教育教学全要素互动模式
《意见》明确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提出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的具体目标。其中,“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成为教育智能化推进的关键着力点。
科大讯飞以人机协同为核心突破口,系统性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全要素的融合。在教学场景,讯飞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发高中数学智能教师助手,通过萃取优秀教师教学经验,融入星火教育大模型训练,构建“思维链-问题链”教学逻辑,不仅能辅助教师高效整合备课资源、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更可通过实时学情分析提供个性化教学策略建议。目前全国已有超20万教师借助这一工具,从繁琐的“体力型备课”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学情研判、能力培养等核心教学环节,实现向“智慧型教学”的转变。

面向学生,大模型结合虚拟人实现的情景互动智能体正在成为课堂上的“第三主体”。全学科教材原生虚拟人让课本人物从文字剪影变为能对话、答疑、引导思辨的智能学伴:面对数学薄弱点,它能够以“问题引导” 替代直接讲解,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针对语文阅读,通过情景化提问激发批判性思考,推动学习从“被动知识接收”转向“主动能力建构”,精准契合《意见》中“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的导向。
如今,这种 “智能助手赋能教、智能学伴辅助学” 的协同模式,已深度渗透备课、授课、作业、辅导等教学全流程,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伙伴”。
规模化因材施教
全国落地开花的实践图景
“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是《意见》赋予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科大讯飞长期探索的重点方向。
在实现人机协同的基础上,科大讯飞进一步依托技术闭环,通过“过程性学情采集-智能评价-学习路径规划-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全链路支持,破解“个性化教育难以规模化”的难题。基于此条技术支持路线,讯飞已在全国90多个地市、区县落地实施因材施教综合实践。各区域结合自身教育痛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安徽省合肥市统筹推进各县区智慧学校建设,并启动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项目,实现全市初、高中所有班级智慧课堂全覆盖,省级智慧学校应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已初步形成数据融通、智能互联的规模化创新教学体系。
天津市河西区聚焦“人机协同”核心,编织“数据治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师教研、全景育人”五大协同生态链,与讯飞共建全国首个融合大模型的区级教育数智基座——“河西教育智能驾驶舱”,打造全区普教垂直领域的超级智能体“哪小吒”,逐步搭建起数据驱动型教育治理新生态。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面对67.2%的学校为乡村学校的困境,通过实施区域智慧教育项目,制定一系列“小改革”措施,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发展“大均衡”。项目运作以来,全区教师数字胜任力总体水平提升21.4%,乡村学生数字素养提升162%,有效破解了乡村教育基础薄弱、师资不均、资源匮乏等难题。
素养培育延伸
推动全民AI知识与技术普及
不止于校园内的教学变革,科大讯飞更将AI素养培育的触角延伸至全民学习场景。
在青少年层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解决方案构建了以“AI课程为核心,AI教具为基础,AI服务为保障”的一站式培育方案,通过打造全学段、体系化的课程设计,配套完善实验体系,全面培养中小学师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鉴力、理解力、应用力。
面向社会公众,科大讯飞将人工智能科普纳入长期战略,并于2024年11月成立科大讯飞科普研究院——作为国内上市公司首个聚焦科普的专门研究机构,其一方面通过研发AI科普展品与课程,推动前沿科技普及、培育未来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利用AI技术创新科普形式与内容,提升科普“研值”,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针对乡村地区,“AI教育公益计划”已走进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四川、广西等近20个省自治区,为1200余所乡村学校带去先进的人工智能教学资源与解决方案,持续推进教育公平。
科大讯飞始终以政策为指引、以技术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用覆盖教育教学全流程的实践,推动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个性化惠及学生成长。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推进,讯飞将持续探索智慧教育新路径,为教育迈向更高效、更精准、更具个性的未来注入动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数据源于实际应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