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参与“第二届数字时代协同推进学校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分享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10.14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10月11日至12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立德树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青少年教育与智能支持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数字时代协同推进学校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在扬州召开。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扬州市邗江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区长李俊佑,扬州市邗江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胡程辉出席会议,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总经理刘国飞应邀参会并作专题报告。
大会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与学的内涵重构与实践创新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帮助联合办学学校(幼儿园)的校(园)长搭建对话平台,为人工智能时代高质量推进教与学变革贡献智慧和力量。刘国飞以《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与思考》为题,围绕当前普及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分享了科大讯飞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新模式。

聚焦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培养未来人才
以技术驱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刘国飞表示,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未来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素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成长于AI时代的中小学生而言,更具现实价值。中国率先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全普及”的宏伟目标,但教育供给侧仍面临“缺师少教”的挑战。刘国飞认为,这种差距正是技术大显身手的机会,“科技向善”应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构建“1+X”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新模式
深度耦合信息科技教育,系统化破解师资与课时难题
为支撑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科大讯飞提出了“1+X”新模式。“1”指在信息科技课程框架下,利用每学期4课时的时间系统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现普及与普惠;“X”则面向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特色需求,打造差异化的拓展课程,例如“AI+自动驾驶”等垂直方向探索。

刘国飞介绍,“人工智能教育既需要普及普惠性支撑,也需要适应地区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通过“1+X”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模式,既保证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又回应了各地的个性化需求。

创新人工智能教育模式
积极助推各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普及
在全面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趋势之下,国内省市各级协同推进机制不断完善,科大讯飞积极参与,在北京、江苏、广东、海南、上海等地率先打造示范校样板,带动区域经验复制。借助分级师训和示范课推广,教师AI教学能力显著提升;以赛促学、以研促教的模式让学生科技素养稳步提升。截至目前,科大讯飞人工智能课程已覆盖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含港澳特别行政区)及部分海外地区、在4500余所学校常态化应用,服务200多万名师生。
聚焦江苏,科大讯飞不仅通过课程建设、赛事活动驱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更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积极探索“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培养,正在逐步打造可持续、可扩展的新型AI教育生态。
此次会议中,刘国飞就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度分享与交流。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让人工智能教育在更多校园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