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英华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课堂,开辟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新航道

发布时间2024.12.26

成都英华学校是隶属于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自筹办开始就高度注重师生数字素养培养。学校原创bridge校本素养模型,擘画师生数字素养提升蓝图:教师要把数字技术玩得精,用得好,融合得巧;学生要掌握数字技术技能,能在数字化环境下开展学习、实践和创新。基于此,学校先后制定了“3345数字校园规划方案”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12345行动方案”,从理念和行动上推动师生数字素养培养与提升。成都英华学校开门办学一年多以来,在人工智能与教学教学的融合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片

3345数字校园规划


图片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12345行动方案


培训·根植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理念

学校一方面通过“相约星期二”在线研修平台对全体教师进行数字素养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通识培训,号召全校师生开展“人工智能到底该不该进课堂?”大辩论,明晰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抓住全校教师集会契机开展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如创建教育智能体专题培训、人工智能进课堂30个案例培训等,并邀请相关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入校开展常态指导,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教学智能体专题培训


创造·人人拥有教育教学“智能体”

为打消教师畏难情绪,让人工智能进课堂动起来、用起来,学校以“人人拥有教育教学‘智能体’”为宗旨,组织开展成都英华学校首届教学智能体创建比赛,鼓励教师人人参与,通过讯飞星火大模型“喂养”属于自己的学科教学智能体,学校数字化应用实现了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和人工智能进课堂为特征的技术主体的1.0版到以技术赋能和技术支持为特征的教学主体2.0版的迭代升级。

图片

教师在比赛中创建的智能体

2024年11月27日,在“成华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项目推进会暨人工智能融合课例研讨活动”中,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的英语课堂和历史课堂初次亮相,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阵阵掌声。


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课堂

学校打造了《校园智能导游》——数智技术支持的微项目英语写作课,课程以“用小飞机器人创建校园智能导游”为驱动任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引导学生经历自主作文、自主修改、生生相互评阅后自主完善等学习过程,将人工智能与人(学生)完美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升华。

作文自评自改环节,AI作为教学助手在2秒钟内实现了对全班学生作文的检错和评改,完成了老师们平时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作文批改工作,并同步生成班级作文报告,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一目了然,辅助教师即时讲评,极大地提高了英语作文写作与讲评的效率。课程最后,学生将校园介绍词录入小飞机器人后生成的智能小导游展示,也是学校将编程式人工智能与学科课堂融合的初步尝试,为进一步探索跨学科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人工智能与英语写作课的融合应用

2024年暑假,成都英华学校的历史和语文学科组跨界设计了项目式馆校课程《打造校园里的成都文脉馆》。本堂课是该校馆课程的第五个子课题:《专题展厅的特别展品设计》。

当面对设计主题展厅的展品任务时,历史知识和素养有限的七年级学生犯了难。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授课教师的完美配合带来了解决方案——从特别展品的标准与要素制定,到特别展品的设计方向确定,再到特别展品的详细资料搜索以及最后特别展品样态的初步描绘,晏老师“喂养”的“成都方志通”智能体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在与智能体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对话技巧与要领,也学会了辩证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所生成的内容,并以此为支架开展进阶学习与创造,已有的历史知识与新技能的碰撞体现在每一项学习中,学生项目式学习能力与跨学科融合学习能力得到充分训练与提升。

图片

成式人工智能与历史项目式学习的融合应

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课堂的探索与展示是成都英华学校对“技术赋能美好,数字智创未来”理念的坚定实践,其探索路径与成果为成华区数字素养提升试点(培育)学校和成华区央馆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试点学校提供了范本,在区域各学校掀起了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探索热潮。作为央馆人工智能试点学校、成华区首批教师素质素养提升项目试点学校,未来成都英华学校将持续深化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作,在实现学生高质态学习、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发挥区域辐射效应和验证效应,为区域教育发展贡献英华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