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海滨小学:解码创新教育的 “海滨效应”

发布时间2025.07.21

当“小飞”机器人评测发音响彻课堂,当“未来派”方案描绘智慧校园蓝图 —— 成都市海滨小学正以“课程+师资+环境”三位一体,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作为“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第一批试点校,这所蓉城名校的探索已形成可复制的经验:7月1日,在“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校IT主管梁东宁主任代表学校以《AI赋能教育,智能引领未来》为题做试点工作汇报,向全国同行分享人工智能教育的“海滨方案”。创客空间的实践、无人机校队的训练、中新合作的创新…… 让我们走进校园,解码其背后的“海滨效应”。



“同学们,试试让小飞机器人给你的古诗朗诵打分!”在成都市海滨小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四年级学生正兴奋地用语音指令与“小飞”互动,系统实时生成的发音评测报告立刻显示在屏幕上。不远处,“大疆无人机校队”的成员们则操控着无人机进行障碍穿越训练,为即将到来的省级竞赛做准备……


这样充满科技感的教学场景,已成为海滨校园的常态。“我校通过构建分层课程体系、锻造复合型师资队伍、打造智能化教学环境,形成了‘普及奠基、特长发展、融合创新’的人工智能教育特色路径。”梁东宁介绍道。


打造“三阶”课程体系,破解“教什么”


面对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内容如何设计的难题,海滨小学给出了系统答案。“我们构建了‘启航-进阶-掘能’三阶课程体系,确保人工智能教育覆盖全体、因材施教、特长发展。”梁东宁介绍道。


作为基础的“启航课程”,以央馆《人工智能》教材为核心,面向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2023年下半年至今累计授课约960节,开发精品课例30余节,其中兰永珍老师的《智慧餐厅小精灵》入选央馆创新课例。课程注重基础性和趣味性,通过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识别等生活场景化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人工智能的魅力。针对不同年级认知特点,课程实施采取刚性课时保障,三四年级每两周一节,五六年级每周一节。



编程进阶课程依托 Scratch、Mind + 等工具,在延时服务时段为有兴趣的学生开设《图形化编程实践》《AI机器人控制》等课程。以项目式学习为导向,并通过跨学科整合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基础学科教学——例如利用"小飞"机器人的语音识别功能辅助古诗诵读评测,借助图像识别技术优化科学实验设置观察记录。


针对特长学生设置的"掘能课程"则通过编程校队、无人机校队等载体开展高阶训练,其创新实践在国际交流中成效显著:2023年与新加坡先锋小学围绕"未来学校"主题,共同设计涵盖智能安防、节能绿化等五大场景的解决方案,学生运用未来派套件开发的智能食堂管理系统获中新双方教育者高度评价。


锻造“梯队”师资队伍,突破“谁来教”


海滨小学创新机制,以“书记校长+分管副校长+IT部门+科信课程室+人工智能专班”为核心优化“5+6+6”团队管理(5级领导核心+6个学科课程室+6个年级团队管委会),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教学队伍。这支“团队和谐,积极进取”的管理团队,为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我们融合科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组建了15人的‘科信课程室’专业团队,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梁东宁介绍,这是学校人工智能教学的主力军。以此为核心,学校建立了多层次的师资培养体系,让教师从"技术小白"成长为"数智先锋"。


覆盖全学科的32人“人工智能专班”是实践的先锋队。数学组的王丽琼、语文组的罗伟莉等教师,立足各自学科特点探索人工智能融合点,比如语文组利用“小飞”机器人的语音识别功能辅助古诗诵读评测,数学组借助智能导师系统开展精准辅导,通过定期分享案例、共同研磨课例,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推动全校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师的成长既要‘走出去’开阔视野,更要‘请进来’精准赋能。”学校党总支杨杰书记的话道出了师资培养的秘诀。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成华区人工智能培训、树德中学信息科技论坛等活动学习机器人、未来派等设备的应用,同时,邀请四川师范大学李维明教授的团队、科大讯飞技术人员等到校指导,解决教学与训练中的难题,依托“成华区智慧教育(陈林)名师工作室”构建常态化教研共同体。“要让教师在实践中真正摸到 AI教育的门道。”李维明教授在教研指导时强调。



此外,以科信教师为核心组建的“校队攻坚小组”,围绕无人机、编程等赛事定制训练方案,每周开展2-4小时专项训练,累计带出省级以上奖项6项、市级208 项,1200多人次获奖。教师们还深入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小学 “5I”课堂应用研究》《数智技术赋能的爱慧课堂教学新样态实践研究》等省市级课题研究,这些扎根课堂的探索,让AI教育从技术应用逐步沉淀为可复制的教学模式,助力教师队伍在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创建“智能”教学环境,赋能“怎么用”


数智时代,如何让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不流于形式,而是切实提升学生的学力、素养及校园生活质量?海滨小学通过不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工程,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走进海滨小学,智能化教学环境已深度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


“自2020年起,我们大力投入硬件设施建设,陆续建成了创客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VR教室,并配备了大疆无人机、乐高EV3、未来派套件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同时,学校自购了‘小飞’机器人与‘海宝’智能机器人,全力保障两校区常态化的人工智能教学。” 杨杰书记介绍道。这些设备为学生们开启了探索人工智能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



在平台资源方面,海滨小学也构建了融通的体系。“依托科大讯飞‘畅言智平台’,我们为师生提供了课程学习、工具使用以及实践操作一体化的支持,它已成为学校主要的编程教学平台。并且,我们在成华区智慧云平台上建立了人工智能课程社区,教师们在此共享了50余项教学案例与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协作研修。”梁东宁主管补充道。



在课堂教学变革上,“爱慧课堂”借助数智技术构建“3+X”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智能助教系统分析教学行为以优化策略,依托学科“智能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利用智能助评工具分析学习数据、构建个性化画像,实现教学双向优化。


学校还与新加坡先锋小学持续开展“未来学校”主题交流,学生围绕校园相关场景,运用未来派套件共创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在国际视野中提升跨学科应用能力,相关实践获双方好评。



“智能化环境的打造,最终是为了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与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感受人工智能的价值。”杨杰书记说道。


漫步海滨小学校园,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成果已然显现:作为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试点校,学校先后获评“成都市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示范校”“成都市人工智能 + 教学试点校”,多项课例、案例在国家及省市级评选中获奖,部分案例还入选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典型案例。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不仅让全校2300多名学生的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也培养出一支善于融合、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我们将秉持‘教智融合’理念,深耕人工智能于日常教学,推动学校成为课堂改革的样板校、优质教育的典范校、科学教育的领航校”。展望未来,杨杰书记的话语坚定而充满期待。





编| 周小燕

责编| Z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