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当数字基座成为校园“呼吸”系统
发布时间2025.08.04
“以前排课表,感觉像在下一盘永远理不清的棋,费时费力还总出错。现在,只要轻轻一点,‘二中智蕙’很快就给出了课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的教务主任王老师说起学校的变化,语气里满是感慨。这种从“焦头烂额”到“一键从容”的转变,正是这所百年名校拥抱数字化浪潮最生动的注脚。在这里,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堆砌,而是像一股温润的智慧之泉,悄然渗透到校园管理的脉络、教学互动的细节之中,化为开启新篇章的实在“良方”。


打破孤岛
数字基座让数据“活”起来
过去,杭州二中也面临着信息时代的阵痛:多个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如同困在孤岛,通知传达层层转递,家长入校登记繁琐,排课调课更是教务老师心中的“老大难”。如何让沉睡的数据流动起来,真正服务于人?2024年3月,与科大讯飞开展合作,“二中智蕙”AI教育数字基座应运而生,统一认证、数据融通、多端协同,曾经割裂的信息流被汇聚、清洗、关联,沉淀为一个鲜活的教育数字大脑,赋能校园核心场景。
经过一年来的数字基座建设,学校积极构建了“标准化+个性化”的数智化管理体系,学校原生应用的铺设使用比例达100%,上线新应用36个,满足学校多元需求。汇聚18项常用日常办公应用,在组织数字化、沟通数字化的基础上,让“人找事”变成“事找人”,提升办公效率。而基于应用覆盖场景的多样性,学校全面实施了“纸转电”的数据采集,资产化数据量过亿,真正实现学校数据资产化沉淀。
滑动查看
指尖轻触
校园生活从“跑断腿”到“点一点”
改变,首先发生在校园管理的细微之处。家长张先生对去年参加家长会时在校门口手忙脚乱打电话、填表格的经历记忆犹新。而现在,班主任在“二中智蕙”上轻点发送,一个预约二维码便到了他的手机。一分钟申请,到校刷身份证,“滴”的一声,闸机应声而开。“没想到这么顺畅!”张先生很惊喜。请假调课、场馆预约、会议签到、资金申请等等这些过去需要“跑断腿”的繁琐事务,如今只需指尖轻触,通知公告就能精准送达、阅读和审批状态实时可查,无纸化的轻盈感让师生们都得以抽身。
不仅是校园管理,各个场景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在逐渐智能化。2天完成800多学生的在线选课,并根据学生偏好进行智能调整,节省学校资源;教务主任王老师再也不用为排课耗上数周光阴,在“二中智蕙”上输入基础信息,就能一键排课,简单梳理后,3天就能生成班级、教室、教师、学生等多维度个性化课表。学校的考务工作也变得举重若轻,2小时轻松完成排考,监考表、准考证一键生成;多样化的评价工具可帮助学生对教师进行多维评价,在平板上轻松完成,告别纸海沉浮。智能化的AI应用,从“选、排、考、评”四个维度助力攻克教务难题。
德育评比
智慧让成长“看得见”
在教学楼大厅,一块LED大屏正实时跳动着学校德育评比的过程反馈和评比结果:“中午各个班级基本都组织午休,午休纪律良好。”“今天509班有学生不认真完成眼保健操,要提醒学生注意视力保护。”这些随时随地的记录和评分,正是杭州二中通过德育评比的智能应用生成,并通过数字基座全过程数据的汇聚。
传统的德育评比往往依靠线下纸质评分表,学校统计往往需要投入值日老师、宿管老师和值日学生共9人,工作量大还容易漏记记错。现在,杭州二中的德育评分人可在多终端,随时随地批量给学生、班级进行评分,还能利用AI自动评分,生成评分记录和评分统计。告别模糊印象,基于数据的精准反馈和引导,更有效地滋养着学生全面发展。评分系统联通校内电子屏终端,班级评比结果可在各班级的电子班牌上展示,学校评比结果则在学校的信息大屏展示,使得评比信息更加公正透明。

教师创编
从“用应用”到“造应用”
在杭州二中的智慧图景中,教师不仅是受益者,更是积极的“创变者”。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应用开发的新模式,“二中智蕙”的数字基座中AI助手和低代码平台,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以前统计留校学生,表格传来传去,信息总对不上,头都大了。”朱老师回忆道,“现在我在平台上自己搭了个‘节假日留校登记’小程序,班级、姓名、留校情况一目了然,又快又准!”像朱老师这样,教师们只需清晰描述需求,系统便能通过AI模型辅助完成分析、建模、设计等复杂环节,老师再通过个性化的修改即可完成发布,让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更加便捷高效。
现在,学校教师已经累计创作了10多个AI应用,覆盖家访情况登记,主题摄影大赛,听评课、失物招领等校内外的多个场景,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壁垒,而是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让他们能亲手为日常教学管理中的痛点定制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化智为方”。

“二中智蕙”的智慧之泉浸润校园,已悄然结出硕果。教师们得以从冗务中抽身,更专注于教学的深耕与创新;学生们在个性化课表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内驱力被悄然点燃。现在,杭州二中的数字基座用户总量达2600+,访客数量达5万+,平台总浏览量突破百万,自去年9月起,杭州二中已吸引了国内外30余个教育团体前来探访交流。
*文中数据源于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