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海滨小学:数据为桥,AI 让英语听说课 “精准生长”
发布时间2025.08.12
“哪个小组愿意用英语描述家里物品的位置?用‘Where is...? It’s in/on/under...’句型,现在开始语音抢答!”成都市海滨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堂上,张祺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们立刻对着智能语音答题器开口作答。几乎同时,AI系统实时识别发音并打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名称瞬间出现在学生机上。随后,学生们借助学生机开展角色扮演,AI根据对话内容生成对应的家庭场景图,抽象的方位词在屏幕上变成了生动的画面——这是成都市海滨小学(下文简称“海滨小学”)用AI赋能英语听说课堂的日常一幕。

这一幕,是传统英语听说课堂被技术激活的生动写照。过去,英语听说课常陷入“教师讲、学生听,少数说、多数等”的困境:40分钟的课堂里,每个学生开口练习的时间不足3分钟,发音错误难以及时纠正,教师也难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2023 年,海滨小学率先引入1套讯飞AI听说课堂智能工具,开启了英语听说教学的智能化探索;2024 年,作为成华区智慧教育项目校,学校进一步配备了23套同类设备,让数智技术覆盖更多课堂,听说训练的形式也随之全面升级——从最初的单点尝试,逐步走向规模化应用,为“全员开口、精准反馈”提供了硬件支撑。
“秒速抢答”在这里变成了“语音PK”:学生对着智能语音答题器朗读对话,AI实时生成语音热力图,红色标记的“th”“s”等易错音素一目了然,系统会自动推送带读示范,让学生针对性跟读。课堂还创新性地运用多模态交互技术,将语言学习变得生动可视。当学生说出“The cat is under the bed”,学生机的AI绘图功能立刻生成对应的场景,让“under”这类抽象方位词有了视觉落脚点。
更关键的是课堂互动的“全参与”:过去的“举手发言”变成了全员语音提交,AI瞬间统计正确率并排序;小组讨论时,学生的对话音频被实时保存,教师通过大屏幕随机调取播放,既能点评发音,又能引导全班纠错。“现在课堂上没有‘旁观者’,每个孩子都得开口,因为AI会‘记住’每个人的表现。”英语教师曾紫月笑着说,这种沉浸式互动让课堂参与度跃升至95%。

课堂上的每一次开口、每一次纠错,都在沉淀着真实的学情数据,为精准提升筑牢根基。这正是 AI 赋能听说教学的核心:用数据打破“凭感觉教、凭经验学”的瓶颈。
在课前,教师依托科大讯飞 AI 听说课堂系统,在授课工具包中预置了与教学内容匹配的分层练习资源,为课堂互动做好准备。课中,智能语音答题器采集的语音数据会自动生成报告:哪个句型错误率最高,哪个学生的语调需要加强,教师一目了然。张祺老师在《My Sweet Home》一课中,就通过数据发现许多学生对“under”的发音存在偏差,立刻调整教学重点,用AI生成的对比音频(正确发音vs学生发音)开展针对性训练,学生发音准确率提升35%。
课后的个性化辅导更显精准:系统为每个学生生成学习档案,记录发音特点与课堂表现,家长可通过终端查看学情反馈。正如学生反馈,过去害怕读错不敢开口,现在有了智能语音答题器的实时反馈,能清晰知道问题所在,反复练习也像玩游戏一样有趣,在针对性指导下,改进方向更明确,提升效果更显著。这种模式借助先进的语音识别与评测系统,精准捕捉发音问题,让教师教学从“经验主导型”转变为“数据驱动型”,践行了“教 - 学 - 评“ 一体化。

从课堂互动到课后提升,AI在海滨小学的英语听说教学中形成了“数据采集—分析—反馈—提升”的完整闭环。这背后,是“1-3-4”教学模式与智能工具的深度融合: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用结构化自主体系、多元化阅读范式、数智化教学新态搭建支架,推动学生从“激活已知语”到“发展个性语”的进阶。
在《Breakfast on the farm》一课中,“1-3-4” 自主学习模式与智能语音答题器深度融合:以 “农场早餐” 为单元主题(“1”),通过结构化自主体系(预置分层练习)、多元化阅读范式(跟读、情景对话)、数智化教学新态(实时测评反馈)三维支架(“3”),引导学生从激活生活中的食物词汇(已知语),到习得 “Where is the...?” 等核心句型,再到链接跨学科表达,最终实现 “我的理想早餐” 个性化表述(“4”)。全程依托答题器 “自主朗读 — 初评 — 示范 — 复练” 流程,既让发音准确率提升 35%,课堂口语互动频次增加50%,更让教师从重复讲解中解放出来——智能语音答题器的实时分析帮助减少30%的课堂重复时间,得以专注于个性化指导。
如今,海滨小学的英语听说课堂已成为“AI+教育”的生动样本:当学生对着智能终端开口时,不仅是在练习英语,更是在享受“即时反馈、个性成长”的学习乐趣。正如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樊波所说:“这里的AI不只是工具,而是让每个孩子敢开口、会表达的‘隐形伙伴’,真正实现了技术与教育的‘温暖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