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爸,我来找你拿“回忆笔记” | 县中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6

从教25年的王惠丰,从县中走出去,又回到县中扎根,源自本能的坚持。

毕业后,他诸暨牌头中学从教22年,2022年调任浬浦中学担任副校长一职多年来,有许多不易,但更多的是快乐与充实。

“县中的学生,我希望他们能被看见。”落话间,王惠丰舒了一口气。


近年来,城镇化率提高,县域地区生源减少、师资流失、教育改革进度滞后……县乡的教育养分正逐渐流失。

可是,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希望。

2021年起,教育部等九部门曾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此后,诸多一揽子的顶层设计接续推出。

县域教育作为整个中国教育改革版图当中的神经末梢如何聚力?


育分需先育人


县中困境具象而锋利:学生基础薄弱,教师疲于追赶进度,陈旧的教学方式......

如何改变?从自身教学方式开始。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王惠丰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码着一摞“回忆笔记”,这是他独创的教学法宝。笔记本扉页印着烫金小字:“记录每一次思维的闪光”。

高一年级的小盛同学曾是数学“特困生”。期中考试,她的卷子上大片空白,考试成绩仅19分。王惠丰没有说教,只递给她一本“回忆笔记”:“从听懂那一分钟开始写。”

最初,小盛的笔记只有寥寥几行:“今天听懂了集合的概念”“函数图像好像有点懂了”。王惠丰用红笔逐句批注,在“有点懂”下面画了三个惊叹号:“这就是突破的开始。”


“王爸,笔记写完了,我来拿新的。”几个月后,小盛的笔记已经写满大半本,解题思路越写越清晰。

在学生眼里,他是慈祥的“王爸”。说到这里,王惠丰笑开了颜,在他看来,这就是作为教师的意义。

教学的创新需要多点发力,讯飞的个性化学习手册,也成了他手中因材施教的犁铧。

他表示,系统智能辅助学生复习错题、个性推题进行巩固练习,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帮助学生高效消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王惠丰眼里,县中学生的短板是视野,长板是韧性。

每一次进步都是蜕变,只要坚持就一定可以。
知识摆渡人

“321,开始录制。”除了教学,王惠丰还是一名知识博主。

他盯着电脑屏幕上刚发布的第一条录屏视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鼠标。

视频里,他对着课件讲解高考志愿填报要点,声音有些发紧,画面里始终只有翻动的PPT。

彼时,他想通过视频,让学生能更清晰看见外面的世界,或许这能为县中教育添翼。

“最开始连出镜的勇气都没有。”王惠丰摩挲着杯沿,嘴角漾起笑意。

为了让视频更专业,他自学剪辑,把讲座录像逐帧拆分,在无数次卡顿与重来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节奏。

如今114条原创视频在“学业大管家”账号上陈列,内容涵盖教学方法、专业解析、科技前沿,宛如一本动态的教育百科全书。


作为浙江省生涯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王惠丰深知县中学子的困境。

“城里孩子能听各种讲座,能接触职业体验,我们的孩子却连专业名称都搞不清。”

记得之前学生说园艺学就是种花,播音就是做直播......这让他哭笑不得。

不过,结合新的科技手段,可以让孩子们有更清楚的认知。不久前,他就利用讯飞星火等大模型,给孩子们讲解大学各个专业的具体信息。

多元尝试与探索,让他成为了一名“网红教师”。

王惠丰笑着表示,网红谈不上,他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们能看到更加专业的信息,少走弯路。

期许,虽纯粹简单,但有着说不出的力量。

根系所在

百年风雨飘摇,蔡元培、马叙伦等先贤的名字镌刻在浬浦中学校史馆,而今日操场奔跑的少年,大多来自周边乡镇。

“这里曾是诸暨陈璜片区的文脉根系。”王惠丰抚过教学楼斑驳的砖墙。


作为学校的管理层来说,王惠丰认为,他有责任把学校办好。25年前毕业的时候,他的本能所想就是回到诸暨,建设家乡。

“我教的学生,大多也在毕业后回到了这片热土。”因为浬浦的精神文脉黏合着大家,学生和教师对这里有信仰。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让每个孩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根。

谈到今后的规划,王惠丰表示,关于教学层面的规划细节就不细说了,学校会按照计划推进。

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提:要让学生相信读书的意义,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此刻来看,县中失去以往的辉煌时,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这让学校能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办学的意义,或者说,去寻求新的破局之路。”

王惠丰认为,前方的路,虽远必达。


暮色渐浓,王惠丰来到操场。

“王爸,投一个!”在学生们的呼喊下,王惠丰接过篮球,加入了他们。

此刻,源自本能坚持的那份答案愈发清晰——是课堂上的一份份“回忆笔记”,是视频评论区的留言,更是百年校园见证的代代传承。

县中振兴的路或许漫长,但只要有像他这样的教育者扎根于此,就永远有希望。

祝愿未来,一切都好。

采访手记




校园中,绿树成荫,学生身穿校服、干净整洁。

课间运动,学生们活力满满,食堂用餐,队伍排列十分整齐。

县域中学的发展,到底缺什么?

在与王校长交流的过程中,答案逐渐清晰: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在县乡地区,人们的认知就是要让孩子去城里读书,这种不信任感才是县中发展的掣肘。

获取信任,是王校长一直在做的事情,从教学到拍视频,大抵都是如此。

笔者观察到,王校长每次站立时,会踉跄几下,因为久居一线教学岗位,加上年龄偏大,身体不似从前,职业病也落下不少。

在他身上,笔者看到了县域教师十分真诚的品格——内心坚守与眼里有光。

这里的孩子这么活泼,这里的校园这么盎然,这里的风景如画......此后,更多蜕变的故事将在这儿诉说。

学校简介

诸暨浬浦中学前身系古越先贤创办于1826年的翊志书院,1904年更名为翊忠小学堂,蔡元培先生于1900年1月至1901年9月担任书院院长。1938年起,学校增设初、高中部,先后更名为“利普(浬浦)战时初级中学”“诸暨私立暨阳中学(诸暨中学前身)”。


作为诸暨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浬浦中学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如著名书画家余任天,抗战名将蒋鼎文,著名文学家萧白、杨佩瑾,科学家马武军、吴奇石,“和平方舟号”舰长郭保丰等。



| star

责编| 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