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教研共同体”全域教研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0.25

为积极响应落实市教育两委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年”的部署要求,高质量组织开展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10月24日,以“人工智能助力循证教研 构建素养成长型课堂”为主题的全域教研走进东城活动成功举办。活动以百节课生动呈现了东城素养成长型课堂中一节好课的演进过程及区域在人工智能赋能教研模式创新中的探索与思考。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德军,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教一处副处长陈晓莉、基教二处副处长马可,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周林,区教委副主任刘羽,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四级调研员张燕,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楚民,区教科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郭鸿等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北京市各区县及新疆、内蒙等地干部教师共计1900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了此次活动。

图片

循证教研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研究模式,强调以数据和证据为基础,通过不断的验证、修正来改进教学实践,其核心在于将实践建立在证据之上,通过收集数据、重构问题、延缓判断、指向改善和生成新知,促使教研回归“研”的本质。通过线上和线下,跨时空、跨区域、跨学段的协同共研,东城区充分激活和发挥了教研专业的支撑作用,提高区域教研实效性和多元性,全方位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区域教研发展,促进区域教学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图片

图片

从传统课堂到素养成长型课堂

作为此次东城全域教研活动的一大内容亮点,“素养成长型课堂”这一课堂教学概念于2020年首次在东城教育工作计划中被首次提出,自此,东城开始有组织地启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本次活动中,东城101节素养成长型课堂的呈现,以学科实践为抓手,建立了学习中心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开展主动性、建构性、交互性和实践性学习;从有效教学转为学习设计,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此外,聚焦知识建构与素养生成一体化,推进了基于“学习进阶”的跨学段融合教学;开展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实践、解决复杂问题、完成表现性任务,走向深度学习,实现概念性理解和核心素养的持续性、螺旋式上升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经验教研到人机联研

活动中,来自东城41所学校的92位一线教师和9位区级教研员,首次以“人机联研 即时议课”的创新教研形式,共同呈现了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101节研究课。“人机联研 即时议课”实现了一堂课的循证教学研究,并通过循证教研将一堂好课的生成演进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呈现。

“人机联研”议课环节依托“1+1+5”模式,由一位区教研员主持,在授课结束后,通过科大讯飞课堂实录与分析即时生成的人工智能课堂分析报告,从学生、现场听课教师、市级教研专家、授课教师、技术人员五类角色的视角,将教师经验与技术数据有效结合,就课上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进行了更为科学高效的分析,展现了星火大模型智能分析数据对循证教研强而有力的支撑。九节公开课的筹备与展示过程中,教研员与授课教师通过现场诊断、现场改课、实践改进三个环节,逐步进行了一堂好课的循证优化。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就历次试讲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教研员进行数据的解读,教师则根据数据与听课评议进行课堂改进,整个环节实现了“改什么,怎么改,改得如何”的可视化演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我讲给你听”到“我做给你看”

活动现场,来自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数学、物理、道法、科学五大学科9位教研员走上讲台,变“我讲给你听”为“我做给你看”,真正践行“研中做、做中研、教研教学一体化”的东城教研新理念。教研员作为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少数,从‘讲给你听’到‘做给你看’,推动教研回归到“教学+研究”的本质,激发其专业再生力,实现观念的更新与行为的改变,促进教研员真正成为“能教会研”的区域教学专业人才,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片

图片

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东城教研主动求变,科学应变,从经验走向循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三位一体”的循证教研变革,技术的发展也为区域开展系统性全域循证教研提供更多可能。基于区域学科课堂教学标准,以课堂教学内容智能化分析及教研员课堂观察相结合的循证教研方式,探索一节好课的演进和数据模型建构,培育国家课程区域化实施的教研新样态,以更加自信、蓬勃的发展风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教育的“新优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