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山下湖镇中:以融合之力推动乡村教师成长
发布时间2025.06.13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与《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加强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近年来,诸暨市携手科大讯飞推进“诸有优学”因材施教项目,探索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乡村教育发展路径。山下湖镇初级中学(下文简称“山下湖镇中”)作为重要试点,立足本地实际,扎根课堂,融合技术与文化,打造教师成长新机制。
山下湖镇中以“教-学-研”高度融合为目标,持续构建根植乡土、技术赋能、文化滋养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学校立足数智平台推动教学转型,立足一线实践开展草根教研,立足人文情怀强化师德建设,逐步形成“技术+教研+文化”三维一体的教师发展新生态。
促进“教-学-研”深度融合
首先,教师围绕“作业分层设计与学情评价”开展精准教学实践,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设计梯度合理的分层作业,确保“作业有区分、评价有依据”。系统实时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薄弱知识点,为课堂教学调整和个性化辅导提供精准支撑。
在此基础上,学校推动校本化作业体系建设,组织教师团队根据教材进度与本地学生特征,开发具有梯度结构、重难点突出、贴近学生实际的“单元主题作业包”,实现“教—学—评”深度融合。
针对作业错题数据,教师聚焦共性问题开展“以错促研”教研活动,围绕典型错因开展分析、改进教法,并通过课堂重构、再教学实践形成教学闭环,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评促研”。

激发基层教师成长活力
山下湖镇中始终重视从日常课堂中发现问题、提炼方法。教师们立足学生学情,用脚步丈量校园、用眼睛观察课堂,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探索适合乡村孩子的教学策略。在错题归类、小组互助、分层讲评等朴素而实用的做法中,一线教师逐步积累出一套切合本校实际、可操作且见实效的“土办法”。

英语组作业教研活动开展
塑造有温度的教育共同体
学校以“明珠文化”育人理念为依托,持续开展师德培育,构建独具辨识度的教师文化品牌。依托“珍珠名师工作坊”,定期开展“开蚌说”教育叙事沙龙、“珠光讲堂”育人分享,营造有思想深度、有情感温度的成长共同体。
扎根乡土,绽放光彩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新鲜血液,也是教研改革的主力军。山下湖镇中坚持“推得出、顶得住”的培养机制,依托语文和社会两个名师工作室,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舞台与成长平台。
过去一个学期,青年教师在各级赛课与科研中成绩斐然。陈诗漫老师荣获浙江省教师基本功比赛全能一等奖及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徐立鹏老师获评诸暨市教坛新秀,赵时楚老师的《Python奇趣游戏工坊》课程入选省级特色空间,郑晶、裘顺运等多位老师的课题获得诸暨市教科规划课题立项。

从“一线教研”走向“系统提升”,乡村教师的发展不再孤单。
在山下湖镇中,教师发展不再是“个人修行”,而是一场组织支持、文化润养、技术支撑下的系统行动。学校的探索正是无数乡村学校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缩影。
作者简介
丁汉曙,诸暨市山下湖镇初级中学校长,高级教师,诸暨市首届模范教师,曾获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

文| 丁汉曙
责编| Z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