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无界 “育”未来,天津市河西区举办教育数字化国际论坛

发布时间2025.11.13

为汇聚全球智慧,探讨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打造天津市河西区教育数字化的国际品牌,11月11日,河西区首届教育数字化国际论坛在天津思锐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智’无界,‘育’未来——凝聚智慧,共谋数字教育国际合作新发展”为主题,聚焦“建设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体系”,采用“政策解读+学术引领+交流研讨+合作签约+活动展示+成果观摩”六位一体的模式,搭建以教育为桥、科技为媒的跨国交流平台。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王俊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席专家李艳燕,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建伟,天津思锐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Ryan Witt,以及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河西区各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共200余人参加论坛,科大讯飞为本次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图片

思想破壁,和合之美


论坛围绕“信息技术与育人模式”展开深度对话,探讨东方“循序渐进、集体协同”与西方“个性探索、批判思维”教育理念的融合路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关键在于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习惯,构建更优化的育人模式。



来自国外的行业专家、李艳燕教授和马建伟副局长分别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与实践。大家认为,数字技术应作为“适配剂”,既为东方教育注入个性活力,也为西方教育提供系统支撑,实现“技术赋能+习惯适配+育人提质”的协同发展。推进教育数字化,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人机协同、数字与传统结合,实现育人模式创新,向世界传递中国教育经验。


图片

核心碰撞,国之在中


河西区教育综合服务中心信息部主任李伟在《人机协同育西岸,智绘教育新生态》报告中,介绍了河西区作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与成果,展现了具有区域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视野的教育数字化路径。


外方专家Jeremy N. Carman在以《Gathering Wisdom for a New Era of Education》为题的报告中,分享了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融合创新与规范发展,助力每个学生发挥潜能。


这场国际论坛的思想碰撞,以“中西方智慧交融”为切入点,深耕“习惯适配”让数字技术真正实现服务于教育这一终极目标,实现了不同观点在碰撞中交融,在交融中思考,在思考中共赢的目标。


图片

五色交融,河西实践


为推动国际智慧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天津市河西区教育数字化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在天津思锐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正式成立。该基地标志着河西区教育数字化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将成为汇聚全球资源、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



论坛期间,河西区十六幼儿园和纯皓小学分别带来《AI伴童梦,游戏启新程》和《你好,AI》展示活动,生动呈现数字技术与教学创新的融合成果。




同时,与会嘉宾参观了“AI西岸,智教共生”河西区智慧教育成果展,通过河西区8所智慧教育示范校的实物展示、互动体验与案例呈现,深入了解河西区在智慧课堂、数字校园、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本次论坛既是河西区教育数字化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深化国际数字教育合作的新起点。河西区将以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为纽带,持续拓展与全球教育伙伴的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