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走进英语课堂,AI给教学带来更多可能 I AI在校园
发布时间2025.08.11
“AI也许读不懂我们苗族祖先的故事,但能帮我们把故事讲给全世界听。”在贵阳市新世界学校一堂特殊的英语课上,一位学生的感言道出了AI赋能文化传承的力量。这所学校正以AI技术为桥梁,将贵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教学,创新了一条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创新育人路径。

破解融合难题
非遗成为语法教学的鲜活载体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有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罗想老师找到了答案,在她的一节被动语态复习课上,同学们云游贵州省博物馆,在英语语境中,听数字人讲侗族大歌、扎染、苗族银饰这些习以为常的贵州特色。然后,同学们“变身”小小解说员,运用刚复习的被动语态介绍这些他们熟知的家乡瑰宝。

罗想老师将被动语态应用于非遗解说
“课标强调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并重。贵州非遗,如侗族大歌、苗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载体。而被动语态又强调客体的特征,恰好契合了非遗传播中突出技艺本身的需求。”罗想老师道出了课程设计的初衷。AI在此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文化情境生成器”,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又是“精准反馈工具”,实时批改学生的解说词,标注单词、语法错误,并提供句型优化建议,让知识内化与文化交流同步发生。

这样的课堂创新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学校长期的文化浸润。该校作为12年一贯制学校,拥有区内唯一的民办学校艺术工作坊。学生们在“第二课堂”亲手体验扎染、木刻版画,在颜色的晕染中感知历史文化。“我们希望英语课不仅是教授学科知识,更是搭建文化对话的桥梁。”

AI助教
为“三精课堂”装上了“智慧引擎”
为提升课堂效率,学校构建了以“目标精准、任务精要、达标精确”为核心的“三精”课堂模型。如何AI深度融入“三精课堂”,是英语教研组的核心课题。
“评价是传统教学的难点”,英语教研组长蒋春敏坦言,“比如纠正发音,老师说‘你这里不对’,学生可能觉得‘我明明对的’。”AI技术的引入,为“达标精确”提供了强大支撑。

蒋春敏老师在AI听说教考模拟教室
课程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晶是团队里的“技术先锋”。从教23年,她始终紧跟教育技术前沿。“有帮助,我们就要用起来。”抱着这样的务实态度,她积极引入如“AI英语听说”“E听说”等AI辅助工具。课堂上,学生朗读单词、句子或篇章后,AI能即时精准反馈发音问题;作文批改也从以往的两三天缩短到即时反馈,不仅指出语法、单词错误,还能提供拓展句型建议。“这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显性的。”杨晶说。

杨晶老师带领学生分角色朗读评测

杨晶老师通过E听说平台布置作业
AI带来的快速、精准、多样的达标测试与反馈,正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纳,并成为学科教研中进行教学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为英语教学变革注入了强劲的“智慧引擎”。

英语学科教研组基于学情数据开展教学质量分析

AI陪练
让每个孩子都能“对话世界”
AI带来的改变,最生动地体现在学生身上。王同学来自黔东南地州,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初中入学时基础薄弱,一度十分沮丧。“杨老师,我之前没学过英语,现在太差了,怎么办?”面对求助,杨晶老师利用AI工具为他量身定制学习路径:通过“E听说”从音标开始修正发音,借助“趣配音”提升学习兴趣。持之以恒下,进入初二的他英语听说测试(满分30分)已稳定在28、29分。
AI不仅弥补了基础差距,更打开了国际视野的窗口。学校采用“文化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6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课外阅读,每人承担不同角色,如“提问家”负责深挖问题,“文化连接者”寻找中西文化共鸣。“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树立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更希望他们能够学好英文,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杨晶老师阐释道。
王同学的“逆袭”只是缩影。在这里,有学生雅思斩获8分,在联合国夏令营中向世界讲述成为医生的梦想;有学生正冲刺托福,立志未来从事学术研究。语言是载体,文化是灵魂。AI正帮助这些孩子既“听得清”世界,也“讲得好”家乡。

一场关乎成长的接力
从文化浸润到科技赋能,新世界学校的教学改革始终锚定“人的发展”。初中部校长向鹏用“跑道”诠释育人实践:“我们为学生铺设成长跑道,为教师铺设专业跑道,两条跑道共同助力生命绽放。”

向鹏校长展示学科实验室
学生的跑道:构建了覆盖小初高、适应不同学段的活力课程体系。除国家课程外,非遗课程(蜡染、版画等)、科学教育(科创、射击、无人机、跨学科科创中心)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满足多元发展需求。作为12年一贯制学校,“成长接力”机制尤为特色:小学六年级迁至初中部适应节奏,初中教师定期下沉六年级课堂观察、教研并指导学法。“这如同接力棒传递,确保孩子跑得稳、跑得顺。”蒋春敏老师解释道。
教师的跑道:不仅关注专业发展,还开设绘画、瑜伽、足球等教师社团,助力教师感悟生活、保持活力。
“学校生命的呈现,既要让孩子们有活力,也要让老师们有活力。”向鹏校长的话点明了教育的温度与真谛。
“非遗+英语语法+AI”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一场深度融合的教育创新。这不仅让贵州的文化瑰宝在英语课堂上焕发新生,更让同学们在破解语言密码的同时,根植文化认同与自信。这条探索之路,为如何在新时代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生动的“新世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