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楼小学:办“小”学校里的“优”教育




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数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格外牵动人心,偏远、闭塞、落后……也是人们对它的固有印象。然而在安徽省淮南市,有这么一所村小,正在以小而优为目标,实施个性化教育,以“智慧”为翼,更加有力地托举起乡村孩子的读书梦。




早上八点,我们到达冯楼小学时,正逢当天上午第一节课课前,几个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从教室跑向操场队列,由老师带领着晨跑。看到来人,孩子们边跑边向这边瞅去,眼里透露着好奇。


图片


冯楼小学位于寿县最南端的三觉镇。从合肥出发,沿机场高速,再经S240省道,一路向西,历时近一个小时才可到达。12月初,当地正值秋冬种的关键时节,学校坐落在村口,两侧是连片泛青的油菜田,对面还有几所大门紧闭的低矮瓦房。与大多数乡村学校一样,冯楼小学规模并不大,一栋两层教学楼、一块篮球场大的水泥操场、30来个孩子加上11位老师……是这里的全部。


图片


“我们学校看起来不打眼,但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长陈文生早早地等在校门前,领着大家往里走,向我们介绍起学校的情况。


图片

补齐硬件短板,建“小而全”的学校


“2017年我刚来这边时,校门口连个停车的地都没有,只有一条4米长的泥巴路,一到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所谓的教学楼也只是一栋平房,靠着几盏白炽灯用来照明。”谈起对冯楼小学最初的记忆,他感慨万分。


“这几年,靠着学管中心和县教体局领导关心争取资金,学校进行了大幅改建,整个焕然一新。”记忆中破旧的“黑屋子”被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取而代之,尘土飞扬的操场铺上了沥青地面,教室里也配备了智慧课堂、一体机大屏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一应俱全。


正当我们想上楼看看时,一处由楼梯间改造而成的校园广播站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房间面积不大,仅摆放着音响设备、电脑和一张长桌,站了两个人便有点转不开身。桌上铺着一块红色绒布,整齐罗列着《中外名人传记》《柳林风声》《物种起源》等经典名著。墙上除了贴有孩子们的照片外,还并排挂着三份文件,分别是《少先队工作制度》《少先队工作计划》和《每周广播稿》,翻开来看,仅是今年春季学期的内容就攒了厚厚一沓。


图片


“城里学校有的,我们尽量想办法都争取到,小是小了点,但是学生很喜欢。”陈文生笑得有点羞涩。2019年秋季学期,学校建了这间广播站,目前广播员一共有六位,由四五六年级各出两名学生担任,每周四中午,广播声会准时响起。如今,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成了学校德育教育和孩子们表达自我与眺望世界的窗口,也是冯楼小学用心育人的生动片段。


图片

教好每一个学生,办“小而优”的教育


一堂数学课上,讲台下坐着3名学生,这是张老师的全部授课对象。她今年38岁,2010年通过特岗教师计划来到冯楼小学,一待就是13年,当被问及是否想过离开时,只说了一句:“乡里单纯,在这蛮好。”


在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农村人口大量离乡外流,教师、生源不断向大中城市聚集……交谈中我们得知,这附近的学生普遍都随父母去了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或东桥镇上学,剩下来的基本是留守儿童。“去年班里还有七八个人,今年都去三十铺镇上了,有两个孩子基础很好的……”在乡村执教多年,她早已习惯这种局面,却仍不免感到失落。


“学生少了,但教学任务没有变,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谈到课堂教学,张老师严肃起来。今年,她执教三年级数学和四五年级英语学科,兼任三年级班主任,孩子们的成绩非常优秀,这令她感到骄傲。说着,她从桌上抽出了学生最近的考试试卷,除了分数那行大大的“95”,我们还发现每道错题旁都写满了批注。


图片


“其实想想,留在我们这里读书未尝不好,小班教学,每个孩子老师都能仔细关照到。”课上,她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绞尽脑汁力求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节奏;课后,她的办公桌就摆在教室里,学生遇到问题能够随时上前提问,真正实现了一对一的精准化教学和辅导。


把小做精,把精做细,把一批批孩子培养好,这是张老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冯楼小学对自身的定位。学生少,那就将“小班教学”模式作为特色,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


2020年底,根据《淮南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2019-2022年)》部署,冯楼小学铺设了智慧课堂设备,三年级至六年级,四个班级实现了平板教学,这对张老师来说更是锦上添花,“课上可以通过平板随时下发测评,还可以即时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仅课上得更精准,在作业布置方面也可以更有针对性。”


图片

坚守教育初心,走好智慧教育“赶考路”


智慧课堂应用背景下,新的教学生态在这所学校中不断生长。


前几年,冯楼小学迎来了2名青年特岗教师,1990年出生的吴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年轻人对新技术有着很高的探索热情,学起来、用起来也非常顺手,在她的数学课上,学生每人一个平板,抢答、互动,不亦乐乎。“同学们想知道闰年是怎么产生的吗?请看太阳、地球和月球自转公转的动画演示!”仅凭想象,很难理解闰年的产生,但结合智慧课堂里的动画资源,抽象的数学知识立即变得形象立体起来。


图片


“能感觉到他们学习的劲头很足,上课注意力也更集中了。”课后,吴老师说道:“以前常常是我们拎着脖领子让学生学,拿到平板后,他们自己就会主动找些有趣的课件看。”


洪老师今年58岁,有着40年从教经历的他见证了乡村教育的演进与变迁,虽临近退休,却也不甘落后,跟着年轻教师慢慢学起了新技术。他内心澄明,对于自己这个年纪,适应平板教学不会是轻松的体验,但乡村教师最不怕的就是“难”。一块小小的平板,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是欣喜,更是最新最全的优质资源,这正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图片


快要返程时,我们最后听洪老师上了一节《青山不老》,他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讲述了老人在荒芜之地栽植森林,守候十五载,最终创造出一片绿洲的故事。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在中国乡村这方广袤的田野上,仍有无数教师心怀热忱,用持续不断的接力,为脚下的土地灌溉着稀缺的教育养分。如果将这份坚守比作是种树,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最终也能守望到一片绿色林海。



文| 召南

责编|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