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附中: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




背靠浙江大学,比邻西湖的浙江大学附属中有着7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由丰子恺、潘天寿等明远学社成员创办的私立明远中学1959开始隶属于浙江大学,经历数次易名,直到1992恢复校名“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沿用至今。




图片


秉承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传统,早在2013年,浙大附中就开展课程的顶层设计,构建“求是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特色课程等,将原有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加以重构,兼顾高考和兴趣特长,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近年来,学校开始深入智能校园建设深水区依托学生发展指导系统、运动健康管理系统、德育管理系统、学业管理系统等,构建可视化、数字化、体系化的学生成长系统;基于智能排课系统、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等智能管理、智慧教学应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教学研究中心等打造新型教学空间,以智能技术赋能学校育人各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图片

给每一位学生更多选择


“7选3也好,3+1+2也好,高考综合改革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而学校要保障每一位学生的选择权。”浙大附中校长申屠永庆说道,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发展,关注学生需求。这也正是他的育人理念“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


图片

申屠永庆校长与学生交流


2014年,浙江开启高考改革,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选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7选3”,学生自由选择3门选考科目,排列组合可高达35种。课程教学处副主任林栋栋对于各种选科组合模式了如指掌,这源于多年的排课经验,“35种组合,最少的一个组合,只有一位同学选,我们一样可以支持,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选课意愿”


支持35种排列组合有多难?“要考虑学生的班级不能打得太乱,学生每一节课跨班级不能太远,学生不同的选课彼此上课不影响。也要考虑老师一天多节课的上课节奏,还要保障老师固定的教研时间。”林主任介绍了学校的排课方案,“行政班”“教学班”双轨并行。即通过“行政班”尽可能延续高一年级的师生、生生间的情感联系,增加“教学班”满足选科教学需求。从林主任多年经验观察,很多学生在选科时会受到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影响,“语文、数学、英语必选科目依旧在行政班,尽量保证班主任不变、同学不变,让高一起建立的情感纽带能够延续,也便于开展家校共育。三门必选科目捆绑在半天集中上课,另外半天同学们就会离开行政班,去不同的教学班完成各自所选科目的学习。”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基于智能排课系统的应用,林主任坦言,“虽然需要人为因素干预,但没有排课系统,这个工作要怎么完成不敢想象。”可以说,智能技术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提升,也让使用技术的人有更多精力去思考细节的人文关怀。


高二4班的王效宇同学选了历史、地理、生物,“生物教室在A4,历史、地理都是在A6,两个教室离得很近。还有其他的一些选修课,可以刷智能班牌,在教室门口的班级智屏上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课表”


图片

学生在学科教室探究学习


每个教室门口的班级智屏是学校数字化管理的一个缩影。高二年级组长许颖洲兼具繁重的教学教研工作和繁复的行政工作、学生管理工作。“选课走班后,学生每天都会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日常的通知直接发布在班级智屏上可以很高效地通达到每一位学生,电子课表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此外,基于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班级文化建设、宿舍管理、考评等众多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许老师都能便捷高效地处理。


为了保证将学生选科落到实处,让走班教学发挥实效,浙大附中对教室、设备及相关教育资源进行了系统的优化。通过改造现有教室和实验室增加学科教室,创建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等拓展学习空间;引入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新高考选科指导、智能排课、电子班牌,以及精准教学系统,实现数据化教学管理和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开发社会资源,充分挖掘学校周边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资源,开展特色课程,还在浙江大学的支持下,开发学术探究课程群,让上百名浙大教授成为学校“浙大教授与学术人生”课程的兼职教师,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


图片

让每一位学生拥有选择的能力


“保障每一位学生选择权是基本前提,但是他们有没有很好的选择能力?这需要教育培养”申屠校长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目标。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选科指导,为此组建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构建生涯导师制、生涯公共课程、学科生涯渗透、生涯讲坛、生涯体验、生涯咨询与评估跟踪“七位一体”的生涯发展教育模式。


李羚老师从事生涯规划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的价值观念、能力特长等等,先对自己有更全面、更理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探究。”在完成基础课程后,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走出去”,分组实践,进行不同专业、职业的探索,完成调研报告。“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做展示,分享自己的调研报告,互相交流对某一个或多个专业、职业的理解”同时,学校也会邀请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介绍他们的专业,不同阶段学习的课程以及就业方向等等。


有了基础的学科认知、人生规划,学生还可以自主通过科大讯飞生涯指导系统进行专业兴趣测评、学科潜能测评。张文博主任打开了一份包括选科建议、学科诊断、思维能力诊断三个维度的个人学科潜能测试报告。“每个学生都可以登录平台,进行自主测评。平台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导研发,科大讯飞提供技术支持”张主任以物理学科为例,“测评题目不同于日常学科测试中对于具体知识的考查,更多反映实际情景中或前沿研究中存在的学科高层次能力,以及学生是否善于把技能应用到新情境中的能力”


图片

学生自主进行学科测评


同时,学校也在尝试开发校本选科指导课程和学科测评工具,2022年学校受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委托录制了10门相关课程。此外,还自主编写了《浙大附中学生选课手册》,出版了《新高考指南 6选3·7选3 学科测评工具》《新高考指南 7选3·专业·大学》等,为学生选科提供科学指导。


图片

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自己的选择


在申屠校长看来,真正的教育是要把原本不同的人培养成更有特点、更富差异化的人。而学校的角色便是“阶梯”,在关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启梦”“筑梦”,更要帮助他们“圆梦”。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打造高质量的课堂,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是“圆梦”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教育科技日臻成熟的当下,申屠校长对于技术也一直有着自己的理解,“技术不是改变教育,而是赋能教育、助力教育、服务教育。在教学场景中,技术可以在教学互动、过程体验、学情诊断、学习评价等方面发挥优势”


围绕核心教学场景,学校建构了一个基于智能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将学科工具、学科应用、数据资产相结合。例如,学校利用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深度融入教学流程,通过全场景过程性动态数据采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业评价体系,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与变革。基于学情数据的智能化学习推荐,也为自适应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


图片

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学科教学


可视化、数字化、体系化的学生成长系统的构建也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学校所有学科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行走班制教学。数学、外语采取分层选课走班;语文采取基于兴趣爱好的分类走班;“7选3”为分类选课走班,将参加选考和只参加学考的学生分别组合,分类走班;体育、艺术学科课程采取基于兴趣特长的分项走班。此外,依托大数据平台,学校确立了“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教学与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困扰教育多年的个性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有了解决途径,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了更多可能。


在这所生机盎然的校园里,根植在学生久远记忆力里的还有“跑山”和“跑湖”,沿着校内宝石山麓,3公里的路程是每周的必修课;沿着西湖,绕湖一圈,是开启新的一年的必修课。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在这所学校可以找到很多答案。



文| 周末

编| 汤姆